一、手足口病的定义与症状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流行性皮肤黏膜传染病,如柯萨奇A16病毒和EV71病毒等。此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及5岁以下儿童,且其传播途径多样,会引起孩子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儿还可能出现如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天至10天出现,潜伏期较长,在初期,孩子可能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不特异,易被忽视。在发热1天至2天后,孩子的手、足、口腔等部位会逐渐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或小红点点,疱疹周围常有红圈,这就是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皮肤表现。同时,虽然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集中在手、足等部位,但也可能出现在臀部、膝盖等其他部位,且部分疱疹可能破溃形成溃疡,并伴有疼痛,对于口腔内的疱疹来说,其多发生在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可能导致孩子拒食、流涎等症状。
在另一方面,虽然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的症状较为轻微,但仍有少数患儿可能出现重症表现,如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这些患儿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惊跳、抽筋、呕吐、昏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发现孩子可能患有手足口病,就应立即带其就医并密切关注其身体变化。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且其传染方式多样且复杂,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有助于家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密切接触传播是手足口病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即健康人群在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含有病毒的体液或分泌物,或者与患者共用食具、玩具、衣物等物品后导致病毒感染。因此,保持个人卫生和孩子的生活环境卫生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让孩子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并定期对贴身物品进行消毒。
同时,手足口病病毒也可存在于咽部分泌物中,因此其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悬浮并被孩子不慎吸入后,就极有可能引发感染。因此,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手足口病病毒还可通过消化道传播,例如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等进入人体。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于预防手足口病至关重要,包括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等。此外,手足口病还存在母婴传播的可能性,这种传播方式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三、应对手足口病的措施
1.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以便得到及时、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包括隔离治疗、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
2. 隔离消毒:家长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人,一般至少留在家中隔离2周,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使用过的玩具、餐具等用品也应彻底消毒。
3.合理饮食:患儿在发病期间应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当口腔有糜烂时,可选择吃一些流质食物,如牛奶、豆浆等。同时,要保证孩子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现象。
4. 观察病情变化:家长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等重症表现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家长作为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应提高警惕,加强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成长环境,使其健康茁壮成长。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孩子们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