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诊医学科的定位变化
在急诊医学尚未成为独立学科之时,医院的急诊工作是由各个科室的紧急救治小组协同完成的。随着急救体系和急诊医疗服务架构的逐步完善,1979 年,急诊医学正式成为医学领域的第 23 个专业分支。鉴于其医疗任务繁重、患者资源丰富以及急诊医生普遍年轻且勇于担当的特点,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急诊医学科实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期,传统医学专科的技术也在不断深化发展;然而,专科越是深入发展,越是追求高端、精细的技术路径,在实际治疗中就越难以贴近基层需求。起初,急诊科医生的核心职责包括病患转移、分类、初步检查、病症判断及紧急治疗,其中灾难医学、创伤处理及中毒救治是该专业领域的重要特色。然而,在当前医疗需求不断攀升、“医学专业化”进程迅猛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急诊模式,即所谓的“高级分流站”,已难以应对庞大的医疗任务和滞留病患的数量。就收治病患的构成而言,多数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不仅要负责危重病患的诊治,还需处理老年患者、患有慢性疾病、病因未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医疗问题。举例来说,对于一位同时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既无法将其转至消化科进行内窥镜检查,也无法送至心内科实施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这类病患通常会在急诊科滞留。
二、急诊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随着医学的进步,整体医学的理念得到了重新审视,并始终贯穿于急诊医学的理论框架中。急诊科的核心任务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这不仅体现了急诊科室的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哪种疾病,特别是急危重症,往往始于局部病变,逐渐影响全身,进而导致机体免疫调节失衡,最终引发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疾病的严重性不仅受疾病本质的影响,还与个体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在急诊医学中,我们关注的是“症状”而非“疾病”,因为“症状”正是促使患者寻求医疗服务的因素。在症状显著而病因未明的情况下,患者往往会首先被送往急诊科。
三、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有哪些?
(1)相较于其他二级临床领域,急诊医学凸显出显著的“公共性特征”,急诊医生需肩负起更多面向社会的责任,包括对无家可归人群的救助等任务。
(2)急诊医生的专业范围独具特色,涉及从现场急救到灾害医学、医院内的急诊服务以及重症监护等多个层面,这一整合体系通常被称为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
(3)在急诊实践中,时间的紧迫性尤为关键,这促使急诊部门在设计时注重高效性和全面性,确保24小时无间断运作,实施科学化的管理和资源配置,确保急救设备齐全,并力求在保障诊疗流程科学合理的同时,最大程度简化操作步骤。(4)急诊领域的临床判断与决策具有其独特性,可以比喻为“先行动后精确评估”,与一般医学专业强调的“先评估后行动”形成鲜明对比。
(5)急诊医学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息息相关,急诊科室的医生应当将识别、应对以及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为自己的职责所在,致力于遏制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扩散与蔓延。
(6) 急诊医师应展现出高度的“情商”,拥有卓越的沟通能力并秉持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不仅是他们必备的三大核心技能之一,亦是专业评估的关键标准。
(7) 我国培养专科急诊医学医师的任务繁重,为此需制定系统化、标准化的专科医师培训方案,并建立健全的一系列辅助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人事政策、福利体系及资格准入机制。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体系的发展,专科服务逐渐向基层社区下沉,而急诊学科正逐步向全科医学转型,未来的急诊医学将不再仅仅依赖单一专科,而是构建一个融合“急诊+全科”特点的新型急诊全科医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