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作为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医生提供了精准、客观的数据,但血液中含有许多病毒,在检验过程中非常容易传播,严重威胁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所以每一位检验人员都必须重视,学会在血液检测过程中如何保证生物安全。
血液检验中存在的主要生物安全问题
1.穿刺感染:检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针头、刀片等物品对皮肤的损伤,如果被检验人员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或艾滋病毒等极具传染性的疾病时,检验人员很容易被感染。
2.皮肤破损:检验人员如发生皮肤破损、擦伤、溃疡等情况,在检验过程中,长时间与带有乙型肝炎病毒或艾滋病毒的血浆接触,可能会造成感染。
3.黏膜接触: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如试管未及时封闭、其他意外事故都可能造成血液飞溅,当带有乙型肝炎病毒或艾滋病毒的血浆与口腔、眼结膜或鼻腔黏膜接触时,有可能造成感染;另外,检验人员在接触被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浆污染的物品时也可能造成感染。
血液检验中的防护措施
检验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时,感染各种病毒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所以需要制定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及相关防护措施,并严格执行,保障检验人员的安全。
1.只有穿好工作服、鞋子或是隔离服后,才能进入实验室或是隔离室;与实验室无关的物品不准携带入内,更不允许在实验室进食、饮水和吸烟;实验物品要放置于指定器皿内,不准随意抛掷;对于细菌培养鉴定使用的培养基及免疫阳性标本都要严格按生物安全进行操作,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方可处理。
2.勤洗手、戴手套:在与病人的血样接触后,可先用肥皂清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尽量不要使用消毒纸巾,因为消毒纸巾不能充分稀释手上的污染物。勤洗手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勤洗手可能会使皮肤干燥,可以在洗手后擦一些护手霜。检验人员在工作中还要戴医用乳胶手套,因为医用乳胶手套可以很好的保护检验人员,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当针头不小心扎到检验人员的手上时,医用乳胶手套可以起到一种阻挡的作用。
3.及时清除血迹:检验人员在检测过程中的各种操作,都有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造成血样对环境的污染,如使用试管与注射器方式进行采血时,采集的血液要推入试管中,试管无密封,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血样污染周边环境,所以建议使用全封闭的真空采血系统,以减少采血过程中血样的外溅。无论使用何种采血方式,一旦出现血样污染的情况,应当立即使用医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清除血污,清理时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4.减少使用针头:针头损伤是血液检测中最容易感染的途径之一,检验人员在采血后,如果不摘掉针头,直接将血液推入试管,血液经过针头时压力会变大,造成溶血,不能保证血样质量,如果将针头摘掉,就必须用手进行操作,这样非常危险,容易造成针头损伤,检验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所以在使用针头时要格外小心,尽量减少使用针头,防止感染,针头使用完毕后,要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5.加强检验人员生物安全教育:加强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教育,对于新入岗的检验人员,需要加强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树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规范各项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6.使用安全先进的血液检验设备:在检验过程中,使用安全先进的血液检验设备,可以提高工作环境质量,提升血液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例如:相较于以前使用试管与注射器方式进行采血,现在多数医疗机构已使用真空采血系统,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检验人员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减少检验人员感染的可能。
总结
生物安全防护是血液检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每位检测人员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所以必须加强对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管理,增强每位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做好健康监护与个人防护,为检验人员与病人的人身安全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