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这意味着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问题;年轻人总是买最贵的保养品,熬最晚的夜;老年人则辗转反侧,需要安眠药才能安然入睡。
什么是失眠?
什么是失眠?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指的是入睡时间超过半小时;睡眠维持困难,即整夜醒来次数超过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同时出现白天困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伴有紧张、不安、情绪低落等;而且失眠的人往往会过度关注自身睡眠问题而产生焦虑情绪,而焦虑又加重失眠,造成恶性循环;这种状态每周出现3天以上,持续3个月、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可能就要关注一下了。
如果存在以上症状之一者就要考虑有失眠症了。失眠了该怎么办呢?那要先从睡眠的三大要素说起,第一个要素叫睡眠压力,通俗的讲就相当于人饿了吃东西才香。从你早上醒来开始,不睡觉保持的时间越长,临睡前睡眠压力越大,入睡越快。第二个要素是生物节律,人们保持一个比较有规律的作息,人的身体形成良好的睡眠节律。第三个就是行为问题造成的生理觉醒,不困的时候就躺到床上去,破坏人体和床接触的助眠条件反射,睡不着就焦虑,把身体唤醒了。
如何改善睡眠习惯?
失眠的人首先需要调整睡眠环境,比如适宜的卧室温度(20℃-23℃),舒适的床垫、枕头,绝对安静及相对黑暗的卧室环境。
其次,改掉不利于睡眠的生活习惯,比如晚上喝茶、睡前看手机、有些人晚上没睡好白天补觉等,在主睡眠期之前就把睡眠压力释放掉了,躺下就睡不着了;我们可以在白天增加有氧运动,白天尽量不睡来增加夜间睡眠压力,白天实在睡意来袭,也建议在下午1点前小睡半小时。
第三点就是要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均固定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感觉整夜未睡,也要在固定时间起床,养成良好的生物节律。
第四点,改变行为,让床和睡眠建立条件反射,因此需要我们有困意再上床,卧床20分钟未入睡,建议起床离开卧室,去看书、听舒缓的音乐等简单活动,有困意再返回卧室卧床睡觉。不在床上做无关睡眠的事情,比如玩手机、iPad,因为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使褪黑素的分泌周期发生相位迁移,并增加人的警觉度。最后不要过分焦虑睡眠问题,人们往往会形成“怕失眠”的心理而导致焦虑情绪,从而加重睡眠问题,造成恶性循环,建议入睡前可进行冥想,转移注意力,做放松训练等。
如果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后仍有睡眠问题时,我们需要去医院完善多导睡眠监测来评估我们的睡眠问题,有助于评估慢性失眠的严重程度,鉴别是否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等影响睡眠的相关疾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睡眠认知行为治疗,酌情应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