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急重症,是由于大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及神经组织坏死。目前在我国的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脏性猝死患者占10%左右。近年来,心脏骤停的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在院外急救中,心脏骤停的患者更是高达50%~70%,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心脏骤停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心率消失。但心脏骤停前往往无明显症状,因此常常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及时识别心脏骤停十分重要。在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后,家属的处理方法决定了急救效果和预后。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家属做好急救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迅速拨打急救电话
首先,要告诉患者的家属,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尽可能提供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患者发病时间、地点以及周边环境,如有无危险因素如饮酒、劳累等。其次,要让周围人配合急救人员工作,因为急救人员来了后,现场的抢救才刚刚开始。最后,要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意识情况,若呼吸微弱或无呼吸(口唇发绀),则应立即进行CPR(心肺复苏)。若意识不清或昏迷,则需进行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进行心肺复苏(CPR)
1.使用胸外按压时,应该将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上、下1/3交界处;
2.按压的频率是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是5~6厘米;
3.捏住患者鼻子,对其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在按压的过程中要确保气道是通畅的;
4.每次人工呼吸时应完全打开患者的气道,因为胸廓对于气体交换至关重要;
5.对患者进行反复按压与人工呼吸之后,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术,并持续至医护人员到来。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时,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人工呼吸时,将患者的口鼻放在按压点处,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提起患者下颌;胸外按压时,左手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中间(即为“心前区”),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
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是目前最有效的紧急除颤方法,也是唯一可通过药物达到终止心律失常的方法。在除颤之前,要迅速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保证患者有自主呼吸和脉搏。然后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脏骤停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反复心跳骤停,是指心脏停止跳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后,心跳会再次恢复。所以患者每次心跳骤停都需要进行心肺复苏,但除颤不是一定要做的,有症状时立即行CPR(心肺复苏)即可,如果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做。
其他注意事项
1.病人心脏骤停后,尽量不要移动病人,特别是不要搬动有出血的病人,防止出血加重;
2.如果有呕吐的情况,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让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
3.如果病人发生抽搐的情况,可以用冷毛巾敷在病人的额头上;
4.如果病人发生心跳呼吸停止的情况,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直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5.如果发现病人有颈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等情况,需要立即送往医院。当救护车到来时,家属一定要陪同,以免发生意外。
心脏骤停是一种急症,急救是抢救的关键。心脏骤停后如果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使患者有存活的希望。在进行心脏骤停急救时,除了要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外,还需注意识别和处理心脏骤停,积极预防、控制和治疗心脏骤停,才能有效减少心脏骤停对患者生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