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全球患者超过3亿,我国成人哮喘患病率达4.2%。其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常因接触过敏原、冷空气或剧烈运动诱发。哮喘虽难以根治,但通过科学用药与急救处理,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急性发作风险。以下从用药规范与急救技能两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南。
一、科学用药:分级管理,精准控“喘”
哮喘治疗需遵循“长期控制、按需缓解”原则,药物分为控制药物与缓解药物两大类,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控制药物:抗炎基石,预防发作
控制药物需每日规律使用,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发作风险,是哮喘管理的核心。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减少黏液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关键点:吸入后立即漱口,避免口腔念珠菌感染;长期使用(>3个月)需定期监测骨密度。
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复合制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二者协同增强抗炎与舒张支气管效果。禁忌:LABA不可单独使用,否则可能掩盖炎症进展,增加重症风险。
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通过阻断白三烯介导的支气管收缩,尤其适用于运动性哮喘或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注意:需在睡前服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失眠等不良反应。
缓解药物:急救利器,快速平喘
缓解药物用于急性发作时快速舒张支气管,但频繁使用提示病情控制不佳,需调整治疗方案。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气雾剂,起效快(3-5分钟),是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使用原则:每日不超过8喷,若需频繁使用(>2次/周),需立即就医调整控制药物。
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胆碱能受体减少支气管分泌物,常与SABA联用增强疗效,尤其适用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
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中重度急性发作的短期治疗(3-5天)。禁忌:不可长期使用,否则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二、急救处理: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哮喘急性发作时,气道痉挛导致严重缺氧,若未及时干预,可在数分钟内进展为呼吸衰竭。掌握以下急救步骤,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识别急性发作信号
出现以下症状提示病情加重,需立即处理:
喘息、咳嗽加剧,夜间憋醒;说话困难、呼吸频率加快(>25次/分);峰流速仪(PEF)检测值低于个人最佳值的60%;口唇发绀、意识模糊。
快速吸入缓解药物
SABA气雾剂:摇匀后让患者深吸气,同时按压喷嘴,屏气10秒后缓慢呼气。若症状未缓解,每20分钟可重复1次,连续3次无效需立即就医。
家庭雾化治疗:若家中备有布地奈德雾化液与沙丁胺醇,可联合使用增强疗效。注意:雾化后需洗脸、漱口,避免药物残留。
保持呼吸道通畅
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身体前倾,利用重力辅助膈肌运动。若患者意识模糊,切勿强行喂水或药物,防止误吸。
及时吸氧与监测
若患者出现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90%,需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2-3L/min)。同时观察呼吸频率、心率及意识状态,若出现嗜睡、呼吸浅慢等表现,提示呼吸衰竭,需紧急呼叫120。
三、长期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环境控制
除尘螨:使用防螨床品,每周用55℃热水清洗被罩、枕套。
防霉菌:保持室内干燥(湿度<50%),定期清洁空调滤网。
避花粉:花粉季节关闭门窗,外出佩戴N95口罩。
记录哮喘日记
每日记录症状变化、药物使用情况及峰流速值,帮助医生评估病情控制效果。
定期随访
每3-6个月评估肺功能(FEV1、PEF变异率),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若使用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需定期监测IgE水平及不良反应。
结语
哮喘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用药、规范急救与长期管理,绝大多数患者可实现病情完全控制,回归正常生活。记住:每一次规范治疗,都是对生命的守护;每一次急救演练,都是对健康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