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头晕、乏力当成小毛病,简单归咎于“没休息好”或“压力大”,殊不知,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贫血。贫血并非简单的“血少了”,它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当贫血悄然而至,身体会发出一系列信号,若忽视这些信号,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了解贫血相关知识,重视身体发出的预警,对维护血液健康至关重要。
一、贫血的危害不容小觑
贫血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红细胞作为人体氧气运输的“快递员”,当它的数量或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身体各器官无法正常运转。长期贫血会让心脏不堪重负,为了保证氧气输送,心脏不得不加大工作量,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久而久之可能引发贫血性心脏病,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对于孕妇而言,贫血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早产、低体重儿等问题。此外,贫血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影响认知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二、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1. 皮肤与面色异常:健康人的皮肤和面色应呈现红润光泽,而贫血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往往会变得苍白。这是因为血液中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皮肤和黏膜处的血液供应不足。观察面色时,可重点留意睑结膜、甲床、口唇等部位,若这些部位颜色明显变淡,就需要警惕贫血的可能。
2. 呼吸系统变化: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贫血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如稍微快走、爬楼梯时,就会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的现象。严重贫血时,即使处于安静状态,也可能感到呼吸困难。这是身体在努力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获取更多氧气,是贫血的重要信号之一。
3. 神经系统症状:贫血会影响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导致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在站立或坐起过快时,还可能出现眼前发黑、眩晕的情况,这是因为突然的体位变化,使原本就供血不足的大脑暂时缺血。此外,贫血还会让人感到精神萎靡、浑身乏力,无论怎么休息都难以缓解疲劳感,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幅下降。
4. 消化系统表现:贫血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这是因为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减少,影响了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长期贫血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贫血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5. 其他症状:儿童贫血可能会出现异食癖,喜欢吃一些奇怪的东西,如泥土、墙皮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多或减少。此外,指甲也可能发生变化,变得薄脆、易折断,甚至出现反甲(匙状甲)的现象。
三、贫血的常见原因
1. 营养缺乏:铁、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制造红细胞的重要原料。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饮食中缺乏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或者因疾病导致铁吸收不良,都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则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影响红细胞的正常成熟。
2. 慢性疾病:许多慢性疾病,如慢性感染、炎症性肠病、慢性肾病等,会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引发贫血。例如,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从而出现肾性贫血。
3. 失血过多:急性失血,如外伤、手术、产后出血等,会使血液大量丢失,若未及时补充,就会引发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溃疡出血、痔疮出血、月经过多等,也会逐渐导致体内铁储备耗尽,进而发展为贫血。
4. 遗传性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溶血性贫血。这类贫血通常具有家族遗传史,患者自幼发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总结
贫血不是小问题,当身体出现上述信号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明确贫血的原因和类型,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积极治疗慢性疾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