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并不是一件小事情。老人小孩发生骨折的几率非常大。骨折后日常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做好护理工作,才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如果平时护理不当,不仅会带来其他并发症,甚至可能会导致关节畸形。可见,骨折后日常护理非常有必要。
骨折后如何护理?
1.骨折部位护理
在骨折部位护理方面,患者需要做好骨折部位制动、固定,防止出现并发症。患者可以给骨折位置打石膏或夹板,确保骨折部位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固定不动的同时避免局部皮肤出现过敏、皮疹、瘙痒、压疮等情况。
2.全身护理
全身护理的目的就是防止卧床并发症和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如果是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缓解骨折的症状,要注意卧床休养,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不可以移动石膏部位,防止出现局部位移的现象。在卧床期间,为避免长期卧床褥疮的发生,对患者要勤翻身,对局部骨突起部位,经常按摩。如果伴随疼痛的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地塞米松缓解病情。如果患者疼痛症状较轻,鼓励患者下肢要进行适当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由于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不流通所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饮食护理
对于骨折患者来说,首先在骨折手术之后的急性期,建议最好以流质饮食为主,不要给患者每次进餐的量太多,以免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在恢复期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说肉蛋奶等,有利于组织的尽快修复。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钙离子的食物,有助于骨折断端的尽快愈合。
4.心理护理
患者在骨折后,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伤势产生忧郁、消沉等情绪,家属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认真帮助患者找出不利于疾病恢复的因素,并帮助其找出解决办法,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同时,要鼓励患者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5.运动护理
(1)早期,受伤以后1-2周,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一些患肢肌肉的收缩活动,也就是只做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不带动关节的运动,以防止骨折再移位。
(2)中期,受伤以后3-7周,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一些骨折上下关节的活动,例如前臂骨折等。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只活动肘关节和手的关节。
(3)后期,受伤以后8-12周,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一些肢体各个方向的活动,包括内收、外展、前屈、后伸、环转等。下肢扶双拐进行行走,逐渐的单拐行走,最后弃拐行走,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
除上述护理方式外,患者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如果患者的骨折部位有伤口,患者需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出现感染。注意及时更换敷料,观察伤口的情况。一旦伤口出现任何不适的情况,要及时就医。
2.避免过度用力
患者在未完全恢复时,一定要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在生活中,尽量不要提重物,也不要用力活动。
3.定期复查
患者在骨折恢复前景,一定要谨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整和治疗。
4.注意保暖
寒冷的环境不利于骨折后愈合。因此,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一旦遇到寒冷的天气,需要注意保暖,防止受风受凉。
骨折护理不当的危害有哪些?
1.肌肉和关节问题
由于骨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长期固定,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进而影响患者的血液循环,使关节和肌肉发生纤维硬化,最终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甚至是关节畸形。
2.骨头坏死
骨折后如果没有及时做好护理工作,可能会导致特殊部位发生骨坏死。同时,也可能会导致畸形愈合。如果在护理的过程稍不注意,使得患者的骨折部位过早负重,导致局部塌陷,再加上固定不牢,就很容易引起畸形愈合,影响外观。
3.关节部位骨折
如果患者没有做好护理,也可能会诱发创伤性关节炎。即使骨折部位愈合,愈合后也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关节部位的活动范围也会缩小。
可见,骨折后护理的重要性。骨折后,一定要谨遵医嘱,掌握正确的护理方式,对于骨骼愈合很有好处。在骨骼愈合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适,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影响后期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