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属于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所以一旦患病就要积极进行治疗,同时高度关注各项护理工作,这样才能提升治疗成效,使患者恢复到最好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它就像“隐形的呼吸杀手”,逐渐侵蚀着患者的呼吸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下文中将就慢阻肺的护理科普知识进行讲解,也希望能使大家对慢阻肺这一疾病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慢阻肺的病因和症状
慢阻肺的病因非常复杂,医学界将致病因素主要分为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个体因素。外在因素包括:长期吸烟史,工作环境中存在大量化学物质、粉尘、油烟,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内在因素主要指患者个人身体素质,例如遗传因素、自身呼吸系统是否健康、敏感,或因其他原因造成肺部发育或生长不良的情况。
慢阻肺早期症状不明显,就是少量咳嗽,多伴有白色痰液或泡沫痰,咳嗽剧烈时偶尔会带有血丝,晨起咳嗽比较多。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呼吸短促、困难,前期在劳动、剧烈运动后会出现,后期逐渐加重,甚至在日常生活静坐、平卧时也感到气短。慢阻肺后期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胸闷和呼吸困难,并伴随明显的全身性症状,例如疲乏、消瘦、焦虑、抑郁等。
慢阻肺患者应如何护理
辅助排痰:慢阻肺患者会有痰多表现,可能导致呼吸道堵塞。具体而言,可采取体位引流的方式。主要利用重力促进各个肺段内积聚分泌物的排出,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引流体位,目的是使病变部位的肺段向主支气管垂直引流。引流频率视痰量而定,痰量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1次,痰量多者宜每天引流3-4次,餐前进行为宜。每次引流一个部位,时间5-10分钟,如有数个部位,则总时间不超过30-45分钟,以免疲劳。也可对患者胸部叩击、震颤,这有助于黏稠的痰液脱离支气管壁。其方法为治疗者手指并拢,掌心成杯状,运用腕动力量在引流部位胸壁上双手轮流叩击拍打30-45秒,患者可自由呼吸。叩击拍打后,手按住胸壁部加压,治疗者以整个上肢用力,此时嘱患者做深呼吸,在深呼气时震颤,连续做3-5次,再做叩击,如此重复2-3次,再嘱患者咳嗽以排痰。
呼吸功能锻炼:慢阻肺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意义重大。缩唇呼吸指经鼻吸气后缩唇慢呼气,呼气时长为吸气时长的两倍,可防气道塌陷。腹式呼吸则是吸气使腹隆起,呼气让腹下陷,能增强膈肌活动力。坚持每日多次练习,每次10-15分钟,可有效改善通气,减轻呼吸困难,助力患者呼吸更顺畅。
氧疗护理:对于低氧血症的慢阻肺患者,长期家庭氧疗极为重要。一般采用低流量吸氧,每分钟1-2升,每日不少于15小时。患者需依医嘱选好吸氧设备,如氧气瓶或制氧机,并掌握正确吸氧方法。吸氧时要保持设备清洁通畅,远离火源,定期复查血气分析,依据结果调整吸氧参数,以此改善缺氧状况,提升生活质量与生存率。
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患者易产生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而丧失治疗信心。因此,心理护理十分有必要,患者在患病期间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保持乐观心态,提高自身康复能力。医护人员及家属应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共同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增强长期治疗的信心,逐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家属应增加陪伴患者的时间,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的方式,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困难,从而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慢阻肺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患者与家属携手共进。尽管慢阻肺带来诸多挑战,但只要掌握科学护理方法并坚持,患者就可畅享生活,重拾畅快呼吸的自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