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肾囊肿之谜:了解它,守护肾脏健康
2023-12-24 15:14:03
作者:刘水君
作者单位:叙永县中医院 外科
在中医理论中,肾囊肿的形成与人体内部环境的失衡密切相关。气滞血瘀、湿热蕴肾、脾肾阳虚、肾虚血瘀以及肾虚火旺等病理状态,都可能导致肾脏内水液潴留,形成囊性病变。因此,中医治疗肾囊肿的方法也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以及食疗等辅助手段,来改善人体内环境,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一、中医对肾囊肿的认识

中医上认为肾囊肿的形成与气滞血瘀、湿热蕴肾、脾肾阳虚、肾虚血瘀以及肾虚火旺等多种病理状态有关。(1)气滞血瘀:长期忧虑、久病等状况可能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逐渐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气血瘀滞于肾脏,逐渐聚集成囊肿。(2)湿热蕴肾:久居闷热潮湿环境,或过量食用甜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导致体内湿热积聚。当湿热之邪累及肾脏时,可能会引起肾囊肿。(3)脾肾阳虚:饮食无节制、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能损伤脾肾阳气,导致水湿病邪在体内停滞。随着病情发展,水湿逐渐聚集成囊肿。(4)肾虚血瘀:长期情绪不佳、房事过度或先天不足等因素可能导致肾脏阳气、精气虚衰,血液运行不畅,水液停滞,也容易引起肾囊肿。(5)肾虚火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经常熬夜等可能损耗肾脏,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火热之邪过于亢盛,也可能引起肾囊肿。

二、中医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①辨证施治:

气滞血瘀型:使用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药物,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缓解囊肿引起的局部压迫感。

湿热蕴肾型:采用金银花、板蓝根等清热利湿药物,以清除体内湿热,减轻肾脏负担,防止囊肿进一步增大。

脾肾阳虚型:应用金匮肾气丸等温补肾阳药物,以增强脾肾功能,促进水液代谢,减少囊肿内液体的积聚。

肾虚血瘀型:选用血府逐瘀丸等活血化瘀、补肾药物,既活血化瘀又补肾益气,以改善肾脏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囊肿的吸收。

肾虚火旺型:使用六味地黄丸等滋阴补肾药物,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减少火热之邪对肾脏的损害。

②中药方剂:如桂枝茯苓丸、参苓白术散等,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对肾囊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具体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非药物疗法

①针灸:针灸疗法通过刺激肝俞、脾俞等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助于消除水肿、缓解肾脏压力,对肾囊肿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②推拿:对腹部及腰部相关穴位进行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囊肿内液体的吸收和消散。但推拿力度需适中,避免对肾脏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③艾灸:艾灸疗法通过温热刺激腹部穴位,可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有助于缓解肾囊肿引起的疼痛和不适。但艾灸时应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④食疗:中医食疗强调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辅助治疗疾病。对于肾囊肿患者,可以适量食用具有补肾益气、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黄芪粥、枸杞茶等。但食疗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⑤手术:对巨大肾囊肿,囊肿大于5cm以上,出现高血压、血尿、反复泌尿系感染等症状,影响肾功能,B超、CT检查发现甚至有恶变趋势者,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可选择手术治疗。

三、守护肾脏健康的建议

(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肾脏的专项检查,如B超或CT,是早期发现肾囊肿等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这些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肾脏的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2)健康生活方式。①饮食均衡: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摄入油腻食物。适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鱼类、禽类、豆制品等。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获取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护肾脏的健康。②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并坚持进行,有助于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生。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增加患肾脏疾病的风险。因此,应尽早戒烟,限制酒精的摄入量,保护肾脏健康。③充足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对维护肾脏健康至关重要。

(3)预防感冒。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是引起肾囊肿等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我们要注意预防感冒,避免风寒侵袭。在季节交替或气温变化较大时,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