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溺水急救,这些知识要掌握,这些误区要避免!
2024-10-18 14:52:11
作者:李立青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ICU三区
溺水是夏季相对来说较为常见的一种意外事故,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喜欢去水边进行消暑,但是溺水风险也随之增加。掌握正确的溺水急救知识,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还可以避免由于错误处理而加重伤情。因此,本文将向更多的读者科普溺水方面的相关知识,提示避免一些常见误区以及错误。

如何避免溺水?

首先,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属于预防溺水的一项基础,即便是会游泳的人,也需要定期练习,从而保持技能。在水上活动期间,例如游泳、划船或者使用充气玩具的过程中,需要佩戴适当的救生设备,例如救生衣、救生圈、浮潜面镜。其次,避免单独游泳,尤其是在不熟悉的水域或者天气不佳时,与他人一起游泳将会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在进入任何水域之前,都需要了解该水域的深度、流速、水温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例如暗流、水草、岩石等。在公共游泳池、海滩、水上乐园,需要遵守所有安全规则与指示,包括救生员的信号。

溺水急救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

在紧急情况下,尤其是发现有人溺水时,必须要迅速冷静的判断,这至关重要。首先,需要评估周围的情况,确保自己的安全不受威胁。这包括检查水域周围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例如水流、岩石、深水区,以及是否有其他可能的救援者或者设备可供使用。在确认环境安全之后,才能够着手进行救援行动。一旦确认安全,立即采取行动大声呼救,从而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并且寻求对方的帮助。在岸上发现溺水者,也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通知专业救援人员前来救援。

在整个救援期间,保持冷静非常重要。如果发现溺水者意识清醒,但是呼吸急促,需要保持对方头低脚高的姿势,轻轻拍打对方的背部,从而咳出积水。如果溺水者意识不清,但是依旧有呼吸,需要将溺水者放置在侧卧位,避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

然而,如果溺水者意识不清且无呼吸,情况就变得紧急,此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将溺水者平放在硬地上,解开衣物,开始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频率应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即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

开展CPR的过程中,必须要持续观察溺水者的呼吸以及心跳。如果观察到任何有好转的情况,可以适当减少按压频率。同时,注意保持自己的体力,如果感到疲劳,需要立即让其他人接替,从而保证救援的连续性以及有效性。

最后,在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不要轻易移动溺水者,避免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同时,继续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直到救援人员到达现场。这样的救援就成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挽救对方的生命,也将会确保救援行动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溺水急救有哪些误区?

在处理溺水事故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与见解。首先,一些人认为溺水者会大声呼救。实际上溺水者在溺水的过程中很难顺利发出声音,水会堵塞他们的呼吸道,导致溺水者无法大声呼救。因此,发现有人在水中安静不动,可能是溺水的现象。其次,溺水者通常无法抬起手臂拍打水面。由于能量主要用于呼吸,因此溺水者很少有能力进行明显的拍打动作。因此,水面平静无波,可能是一个警示信号。再次,错误的认为溺水者会挣扎。在溺水初期,溺水者可能会进行挣扎,但是这种挣扎不会持续太久。随着体力的迅速消耗,溺水者将会逐渐失去挣扎能力,变得悄无声息。另外,错误的认为溺水者会浮在水面上。实际上一般来说溺水者通常会在水下,只有头部露出水面。这种假性漂浮的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就会消失,因为溺水者需要不断呼吸。最后,则是错误的认为溺水者不需要心肺复苏。如果溺水者被救之后意识模糊或者意识不清,必须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这不仅是为了排出体内的水,同时也是为了帮助溺水者的心肺避免遭受较大的威胁以及影响。

结束语

溺水急救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和避免常见的误区,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在夏季,大家应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前往深水区域游泳,并学会基本的溺水急救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施救。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儿童和老人的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