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胃黏膜、肠黏膜炎症疾病的统称,有急性与慢性炎症之分,前者多与病原体感染相关,而后者则与长期药物刺激或饮食不当有关,当日常出现腹痛与腹泻,甚至是恶心与呕吐等表现,需警惕胃肠炎,及早入院接受专业检查以及系统干预,那么这一疾病如何根治?
探其本源
胃肠道不适且反复发作,本质上反映了消化系统稳态失衡这一问题,健康的胃肠道黏膜如同屏障一般,允许营养物质通过且有效阻挡有害物质,一旦屏障损伤,肠道敏感性便会提高,食物冷热交替、药物刺激,甚至是情绪起伏等因素都会诱发腹痛、腹泻等反应。那些反复发作的胃肠炎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构成单一、消化酶分泌紊乱、自主神经调节能力较差的问题,在治疗时一定要兼顾以上诸多方面。
药物方案
核心用药原则如下:其一,明确病因,即先明确患者感染源是细菌或病毒,或是明确其菌群失调状态为主要病因后,进行针对性用药;其二,症状管理,记录主要症状表现,包括但不限于腹泻、腹痛、呕吐,然后依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药物类型或其使用剂量;其三,保护原则,需保护并促进胃肠黏膜快速修复,此为避免疾病反复发作的关键。阶段性用药推荐如下:其一,急性发作期,建议确诊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充分利用药物广谱抗菌性,一般情况下5-7日便有显著效果,建议出现严重水便的患者使用蒙脱石散,有吸附毒素的作用,还可保护黏膜,若需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同时建议胃酸反流或胃部烧灼感严重的患者使用铝碳酸镁片,临床已证实有中和胃酸、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其二,缓解维持期,以促进肠道菌群重建为根本,通常需要补充益生菌,且此时多选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为进一步加快慢性损伤黏膜修复,需补充谷氨酰胺并发挥其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的作用,为了预防炎症反复发作,还可使用美沙拉嗪缓释片并以此抑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注意用药禁忌。
修复之道
修复以重建肠道生态平衡为根本目的,可采取以下做法:其一,把握黏膜修复的黄金窗口期,即急性症状消退后的2-4周,此时需关注饮食并做个体化调整,推荐亚麻籽油、秋葵及其他富含黏多糖的食物,还要在每日三餐后适当补锌;其二,选择适宜的益生菌类型并加以补充,例如针对伴随稀便症状的患者,建议多摄入乳酸杆菌,又如针对腹胀明显的患者,还可考虑加用消化酶制剂;其三,重建消化系统节律,患者需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确保晨起时空腹饮用温水(约200ml即可)且每日定时进食,还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其四,走出误区,即不可私自频繁使用止泻药物,避免短期内虽表现为症状好转,但实际上抑制了肠道正常的排异活动,还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不适,一定要根据医生的科学指导,坚持按医嘱用药治疗。
日常养护
其一,用药监测与调整,持续关注病情变化,以此判断当前用药方案以及日常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继而做适应性的调整,例如细菌感染患者在治疗3天后未缓解,需寻求医生专业指导并更换抗生素以提高疗效,同时关注有无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同步按照医护人员要求定期复诊并进行必要的功能性指标监测;其二,饮食细致干预,需注意入口食物的温度,不宜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并以此避免炎症复发;其三,心理状态调节,长期反复发作的胃肠炎患者普遍处于焦虑的状态下,越担心疾病复发,越容易导致生理应激,从而加重反应,为此需放松心情,即以平常心去对待这个疾病,做好长期与这一疾病对抗的心理准备,还可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以缓解症状;其四,建立长效机制,即通过调整,养成良好体质,日常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但不限于戒烟酒、每日晨练、充足睡眠。
根治反复性胃肠炎是一项艰巨且漫长的工作,仅仅改善临床症状并非终点,而是要帮助机体重建内在平衡秩序。用药是基础,但一定要完全遵照医嘱,切不可私自更换药物、加减剂量,甚至是停药,健康管理及复发预防是重点,是根治的保障,包括但不限于饮食与运动方面的调整、情绪状态的控制、健康习惯的养成以及自我管理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