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手术的发展史是一段充满创新与突破的历程。从最早的角膜切开术到现代激光技术的应用,眼科医生和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手术方法,以提高矫正视力的效果和安全性。本文将详细介绍近视手术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和重要里程碑。
早期的角膜切开术
1939年,日本医生Tutomu Sato在一次圆锥角膜手术中,发现切开患者角膜的后弹力层后,患者屈光度有改善。他开始尝试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眼,成为真正在角膜上实施手术的矫正近视的先驱。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医学专家Fyodorvv在显微镜下用钻石刀将眼角膜放射状切割数刀,使整个角膜变得相对扁平,从而改变角膜的屈光度。这种手术方式称为钻石刀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简称RK。这是现代屈光手术的开端。
激光技术的兴起
1.PRK手术:1983年,德国医生西格弗里德·塞克斯特纳首次使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切削,开创了光学性角膜切削术PRK。与角膜切开术相比,PRK手术更加精确,且无需进行机械切割,因此大大降低了感染和角膜结构损伤的风险。PRK手术的出现标志着近视手术进入了激光时代,成为许多近视患者的新选择。然而,由于手术过程中需要移除角膜上皮层,患者术后会经历较长时间的疼痛和不适感,视力恢复也需要数周时间。
2.LASIK手术的诞生:为了克服PRK手术的不足,1990年代初,LASIK手术应运而生。LASIK手术结合了机械角膜切削和准分子激光技术,通过角膜刀在角膜上制作一个薄瓣,然后使用激光切削角膜基质层,最后将角膜瓣复位,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LASIK手术具有许多优点。首先,手术时间短,一般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其次,由于角膜瓣可以保护下方的切削区域,术后疼痛和不适感大大减少,视力恢复也更加迅速。尽管LASIK手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但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角膜瓣的制作需要极高的精度,稍有偏差可能导致角膜瓣移位或皱褶,从而影响手术效果。为此,科学家们不断改进手术技术,开发出更加安全和精确的手术方法。
3.飞秒激光LASIK手术:飞秒激光是一种超短脉冲激光,能够以极高的精度在角膜内部进行切割,用于制作角膜瓣。2003年FS-LASIK手术的诞生。FS-LASIK手术在手术制瓣阶段,利用冷激光替代金属刀,更大限度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与传统机械角膜刀相比,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更加平滑和均匀,手术彻底摆脱了机械刀,手术并发症因之大大减少。从此,近视手术跨入了“无刀时代”。
4.全飞秒SMILE手术:2016年,眼科医学先驱们拓展了对飞秒激光的利用,研发出全飞秒SMILE激光手术。全飞秒激光手术直接用激光在角膜基质层扫描,利用飞秒激光在基质层实现层间爆破,制作出一个角膜基质透镜,再用激光在角膜上切割出一个2~4mm的微小创口,最后把制作的透镜分离取出来。SMILE手术无需制作角膜瓣,创口小,术后恢复快,干眼症的发生率低,角膜的生物力学结构保持较为完整,术后视力更加稳定。但对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矫正效果SMILE可能不如LASIK。
“无消耗”的内眼手术
1997年,第1例可植入式晶体手术(Implantable Contact Lens,简称ICL手术)就已经出现在欧洲。该手术的原理是将一枚超轻薄人工晶体植入患者眼内,由此解决患者的屈光不正问题。ICL手术对角膜组织无消耗无破坏,不会带来眼干、眩光等问题,具有可逆性,植入眼内的晶体还可以通过手术取出或更换。但ICL也并不是完美的近视手术,该手术属内眼手术,手术感染风险远大于角膜屈光手术。一旦手术发生感染会给患者造成难以估计的伤害。
结论
近视手术的发展史是一段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历程。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为近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使他们能够摆脱眼镜和隐形眼镜的束缚,重获清晰的视力。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近视手术将变得更加完美,让更多人享受到清晰视力带来的生活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