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营养缺乏症,体检能发现吗?
2024-08-02 14:03:53
作者:吕思霖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您是否时常感到疲惫不堪、注意力难以集中,或者头发干枯、皮肤失去光泽?您或许会将这些症状归咎于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然而,这也可能是身体在向您发出营养缺乏的警报!那么,当我们面对这些潜在的健康威胁时,体检能否成为那个敏锐的“侦察兵”,及时发现营养缺乏症的蛛丝马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秘而又至关重要的健康话题。

一、体检的“火眼金睛”

体检,就像是我们身体的一次全面“大阅兵”。从身高、体重、血压等基本指标,到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深入的实验室检测,每一项检查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1.血常规可以告诉我们身体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情况。如果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提示着贫血,除了广西和广东常见的地中海贫血之外,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缺铁性贫血了,这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2.生化检查中的血清蛋白水平,包括白蛋白和总蛋白,能反映身体的营养状况。蛋白水平过低,可能是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的表现。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蛋白质会影响肌肉的生长和修复,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3.维生素 D 检测也逐渐成为体检中的热门项目。维生素 D 缺乏不仅会影响骨骼健康,导致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质疏松,还与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问题等密切相关。如今,很多人长时间在室内工作,户外活动时间少,皮肤接受阳光照射不足,容易造成维生素 D 合成减少。

二、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然而,体检并非无所不能,有些营养缺乏症可能会成为“漏网之鱼”。例如,某些微量元素,如锌、硒等,在常规体检中往往不是必检项目。但它们对于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样至关重要。锌缺乏可能会导致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伤口愈合缓慢等问题;硒缺乏则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

另外,一些功能性的营养缺乏,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与 B 族维生素缺乏有关,但常规体检可能难以直接诊断。B 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 B1、B2、B6、B12 等,它们参与身体的能量代谢、神经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如果长期饮食不均衡,或者压力过大导致 B 族维生素消耗过多,就可能出现疲劳、焦虑、失眠等症状。

还有一些营养缺乏症的症状可能比较隐匿,容易被忽略。比如,维生素 A 缺乏可能会导致夜盲症,但在早期可能只是表现为眼睛干涩、视力轻微下降,容易被误认为是用眼过度。

三、个性化体检的重要性

为了更有效地发现营养缺乏症,个性化体检方案逐渐受到关注。

1.对于特定人群,如素食者,由于他们的饮食中缺乏动物来源的食物,可能需要重点关注维生素 B12、铁、锌等营养素的检测。维生素 B12 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素食者如果没有通过补充剂或发酵食品获取足够的维生素 B12,就容易出现贫血、神经系统症状等。

2.孕妇和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需求,对钙、叶酸等营养素的评估尤为重要。孕妇缺乏叶酸可能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儿童缺钙则会影响骨骼发育,导致佝偻病等问题。

3.长期节食或有消化问题的人,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胃肠功能检查和营养吸收评估。长期节食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而消化问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患有慢性肠胃炎的人,可能无法充分吸收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

四、生活中的自我观察

除了依靠体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自我察觉营养缺乏的迹象。

比如,频繁的口腔溃疡可能提示维生素 B 族的缺乏;指甲易碎、出现横纹可能与蛋白质、钙等营养素不足有关。观察自己的饮食结构,如果长期以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为主,就要警惕营养失衡的风险。

五、预防胜于治疗

既然营养缺乏症可能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诸多隐患,那么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1.保持均衡的饮食是关键,摄入丰富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度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

3.适当的户外活动,不仅有助于维生素 D 的合成,还能促进新陈代谢。

4.定期进行体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体检项目,让体检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的“守护者”。

总之,体检在发现营养缺乏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综合判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让营养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坚实基石,为我们的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