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孕检测试纸是孕龄女性月经延迟后用来检测是否怀孕的常用工具。它主要检测的物质为尿液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一种由人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由2个不同亚基α和β组成,2个亚基之间通过疏水键非共价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早在受孕后6~9天就可以在母体血清中检测出来,其水平呈对数样升高,停经后8~10周达高峰,随后下降。在18周降到最低点,之后其一直保持不变直至分娩。
如何使用早孕检测试纸
检测时间:通常在月经推迟后7~10天。
留取尿液:最好使用首次晨尿,此时尿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较高。
具体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通常取出早孕检测试纸室温平稳后打开包装,取出试纸,将一端插入尿液中5秒取出,在5分钟内观察结果。插入尿液的深度不可超过MAX线。
结果判断:1.阳性:在检测线位置(T)及对照线位置(C)各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提示已怀孕。2.阴性:仅在对照线位置(C)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提示未怀孕。3.无效:试剂无红色反应线出现,或仅在检测线位置(T)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表明实验失败或试剂失效。出现这种情况用新试剂重新检测,如问题仍然存在,需更换其他品牌产品检测或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重复检测:如果初次结果不明确或怀疑有误,可在几天后重新进行检测以确认结果。
早孕检测试纸“假阴性”现象
1.浓度低于检测限:在妊娠早期, 尿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水平较低未能达到早孕检测试纸检测限或浓度水平处于早孕检测试纸检测限左右,易导致早孕检测试纸检测为阴性结果的现象。
2.有效样本相对不足:操作不当导致捕获抗体或金标液没有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假阴性结果。
3.“钩状效应”现象:在双位点一步夹心法免疫反应中,当尿液中的待测抗原浓度很高时,抗原、抗体之间特异性结合的最适比例失调,导致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减少而出现的一种类似“假阴性”现象。可以通过稀释样本并重新检测来确认该现象。并不是所有高浓度的样本都会出现“ 钩状效应”,只是在高浓度水平的样本中出现的概率比较大。
早孕检测试纸“假阳性”现象
1.检测灵敏度:胶体金试纸的检测灵敏度越低,在使用中越容易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2.样本因素:使用被污染的容器、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均可在检测线位置(T)与胶体金颗粒非特异性结合出现假阳性。
3.内源性物质: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子结构相似或有部分同源性的FSH(促卵泡生成素)、LH(促黄体生成素)、TSH(促甲状腺激素)的α亚基等物质而出现假阳性现象。
4.嗜异性抗体:是由已知的或未知的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的一大类多重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这类抗体可以和多个物种的免疫球蛋白发生相对较弱的结合反应,从而对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形成干扰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发生。当怀疑有嗜异性抗体干扰,可通过标本稀释、更换检测系统以及使用特制的阻滞剂中和嗜异性抗体等方法来减少干扰。
5.尿液浓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血循环中大部分以完整的二聚体形式存在,只有少量α亚基和β亚基。在尿液中,参与免疫反应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经过肾脏代谢的降解产物,俗称β-core片段。当尿在膀胱中存储时间较长,尿液中β-core片段浓度增加,出现早孕检测试纸假阳性结果。
6.更年期、排卵期、子官肌瘤、自身免疫疾病等特殊时期易出现假阳性。
7.一些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似激素或激素类避孕药存在于尿液中也可导致假阳性。
早孕检测试纸结果临床意义:
1.阴性:为正常未怀孕结果。如怀疑为妊娠早期浓度低导致假阴性可过几天后复查。
2.阳性:常见于正常妊娠、异位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葡萄胎、绒毛膜癌)、睾丸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以及肝癌、肺癌等。因此,当结果为阳性时需及时就医,进一步确认结果。
总结
早孕检测试纸是女性自我检测怀孕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等情况。在日常使用中需了解产品的性能指标、局限性及相关注意事项。早孕检测试纸仅是一种临床辅助诊断试验,其结果的最终确认仍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的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