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来说,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维持生命通路的重要工具。它通过上臂静脉将导管尖端送入心脏附近的大血管,既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又能避免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但导管留置期间,护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血栓甚至导管脱落等风险。因此,掌握科学的居家护理方法,是保障导管安全使用的关键。
一看:观察导管与皮肤状态,及时发现问题
观察穿刺点与周围皮肤:每天换药前,需仔细检查穿刺点是否有红肿、渗液、硬结或异常分泌物。同时,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是否出现皮疹、瘙痒或破溃。这些可能是感染或过敏的早期信号,需及时就医。
检查导管完整性:查看导管体外部分是否有弯折、破损或接头松动。尤其需注意导管与输液接头连接处是否紧密,避免因连接不当导致液体外渗或空气进入。
测量臂围并记录:选择肘横纹上方固定位置,用软尺测量臂围。若发现置管侧手臂肿胀或臂围明显增大,可能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征兆。此时需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并尽快联系医护人员。
二摸:感受导管位置与皮肤温度,预防潜在风险
轻触导管检查固定情况:用手指沿导管路径轻轻触摸,确认导管是否平直、无卷曲。若发现导管有移位或脱出迹象,需立即用无菌胶带固定导管,并记录脱出长度。切勿自行将导管推回体内,以免引发感染或血栓。
感知皮肤温度与疼痛:触摸穿刺点周围皮肤,若发现局部温度升高或按压时有压痛,可能是静脉炎的早期表现。此时需减少活动,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并遵医嘱进行湿热敷或药物治疗。
三消毒:规范操作流程,降低感染风险
消毒前准备:换药前需洗手并佩戴口罩,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准备无菌棉签、碘伏消毒液、透明敷料、无菌胶带及无菌手套。若使用酒精棉片消毒导管接口,需确保棉片未过期且包装完好。
消毒穿刺点与导管:用碘伏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消毒3遍,消毒范围需覆盖敷料边缘外。消毒时需避免棉签重复触碰已消毒区域。若导管接口有血迹或胶痕,需用酒精棉片擦拭接口横截面及外壁,擦拭时间需持续15秒以上。
更换敷料与固定导管:消毒后需等待皮肤完全干燥,再覆盖透明敷料。敷料需以穿刺点为中心无张力粘贴,确保导管完全覆盖在敷料下。用无菌胶带蝶形交叉固定导管,避免导管移位。若患者对敷料过敏,可改用透气性更好的水胶体敷料。
居家护理的注意事项
洗澡时需用保鲜膜包裹置管侧手臂,包裹范围需超过敷料边缘5厘米以上。洗澡后需立即用毛巾擦干手臂,并检查敷料是否潮湿。若敷料浸湿,需及时更换。
置管侧手臂可进行握拳、伸展等轻柔运动,但需避免提重物、打球、游泳等剧烈运动。睡觉时需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可用枕头支撑手臂。
治疗间歇期需每周前往医院进行导管维护,包括冲管、封管、更换敷料及接头。若出现发热、寒战、导管脱出或断裂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防刺激血管。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异常情况处理指南
若导管部分脱出,需立即用无菌纱布包裹脱出部分,并固定导管。若导管完全断裂,需在断裂处上方用胶带固定,并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将导管推回体内。
若穿刺点出现红肿、疼痛、渗液或脓性分泌物,需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前往医院处理。
若置管侧手臂肿胀、疼痛或臂围明显增大,需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并尽快联系医护人员。
PICC导管的居家护理需细心、耐心与科学。通过“一看二摸三消毒”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感染与并发症风险。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