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激素可怕吗?耳鼻喉科医生为您拆解“双面刃”的真相
2025-06-20 00:00:00
作者:​何科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激素”是我们对抗炎症最强大的武器之一。然而,它也是患者疑虑最深、抗拒最强的药物。“谈激素色变”的现象非常普遍。激素真的如此可怕吗?它的“可怕”之处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安全地驾驭这把“双面刃”?本文就将为我们拨开迷雾,还原真相。

一、 激素是谁?它为何如此重要?

我们常说的“激素药”,特指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s)。它是人体肾上腺皮质自然分泌的、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激素(如皮质醇),具有强大而广泛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抗炎“王牌军”: 能迅速抑制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聚集,减少炎症介质(组胺、白三烯、细胞因子等)的释放,从而快速减轻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反应。这是它在耳鼻喉科应用最核心的价值。

免疫“调节器”: 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

抗休克“稳定剂”: 在严重感染、过敏等导致的休克中稳定循环。

抗毒“卫士”: 减轻细菌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

尤其是在耳鼻喉科领域,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喉炎/会厌炎等疾病的基石。

二、 口服/注射激素:何时该用?如何规避风险?

当局部用药无法控制病情,或遇到急症、重症时,全身激素(口服或注射)是必要且强大的武器:

明确适应症: 如急性重度过敏性反应、急性喉炎/会厌炎(尤其儿童)伴明显呼吸困难、中重度突发性耳聋、急性期贝尔面瘫、难治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急性加重/围手术期、严重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使用原则(最大限度规避风险):严格遵医嘱,绝不滥用: 只在医生明确诊断并判断有必要时使用。

足量、短疗程是金标准:通常采用中等剂量、短期突击治疗(如泼尼松30-60mg/天,疗程3-7天或按疾病指南)。

避免长期使用。 如需延长疗程(如某些难治性鼻息肉),医生会采用最低有效维持剂量,并严密监测副作用。

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特别是疗程超过1-2周时,需遵医嘱逐渐减量停药,以防HPA轴抑制导致肾上腺危象。

告知医生您的全身状况: 如有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骨质疏松、青光眼、活动性感染等基础病,务必告知医生,评估利弊并加强监测防护。

防护措施: 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建议:补钙和维生素D(防骨质疏松)。

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有胃病风险)。同时需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眼压。

核心: 全身激素的“可怕”风险,主要在于无指征滥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骤停药物。在明确适应症、规范短期应用时,其获益远大于风险,甚至是救命必需。

三、总结:驾驭“双面刃”——理性看待,科学使用

激素(糖皮质激素)绝非洪水猛兽,也非万能灵丹。它是医学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是耳鼻喉科医生手中对抗炎症、挽救功能的利器。关键在于科学认知、理性看待、规范使用:

“不必怕”的情况:鼻用糖皮质激素: 治疗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的基石药物,安全性高。请遵医嘱规律、足疗程使用,勿因“激素”二字拒绝。

短期全身激素冲击治疗: 在急性喉炎、突发性聋、严重过敏等急症重症时,其救命和保功能的价值无可替代。短期规范使用风险可控。

“需警惕”的情况:长期(尤其大剂量)口服或注射激素: 需严格把握指征,医生会权衡利弊,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并采取防护措施(补钙、护胃等),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

作为医生,我们呼吁:请与您的耳鼻喉科医生坦诚沟通。告知您的担忧,也请相信医生们的专业判断。不要因对激素的“污名化”恐惧而拒绝必要的、有效的、安全的治疗(尤其是鼻喷激素),这只会让疾病失控,降低您的生活质量。也不要轻视长期大剂量全身激素的风险,盲目追求“特效”。在医患互信和科学指导下,激素这把“双面刃”,定能成为您战胜病痛的有力武器。

(本文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撰写,旨在科普。具体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案请严格遵循您的主诊医生指导。)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