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鱼腥草可能大家不怎么熟悉,但提起折耳根或侧耳根,云贵川渝的人们无人不知晓,冬末春初,一份油辣子凉拌折耳根,干饭都要吃两碗。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药物,大家在享受美味的时候对它又知多少呢?
虽然鱼腥草和折耳根是同一种植物,但食用要求还是有区别的,凉拌折耳根是刚出土的嫩茎和叶,若以药用为主则需要在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地上部分。
鱼腥草(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俗称猪鼻孔、侧耳根,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性味归经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
功效
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通淋、清热止痢、健胃消食。
本品寒能泻降,辛以散节,主入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有消痈排脓之效,故中医认为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用治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清热祛痰药共用。若用于肺热咳嗽、痰黄气急,常与黄芩、贝母等药同用。
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常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如腮腺炎红肿发热时,可将鲜鱼腥草捣碎敷在红肿处。
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药同用,治疗小便淋沥涩痛。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常与黄连、白头翁、苦参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症及阴性疮疡忌服。
现代药理
抗菌作用:鱼腥草体内外均可以抑菌,其有效成分是发出特殊腥气味的挥发油——鱼腥草素(癸酰乙醛),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明显。其乙醚提取的非挥发物,还有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鱼腥草在体外具有抗鼠巨细胞病毒的作用,且毒性较小;同时鱼腥草注射液还有良好的抗甲型流感的作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体外抑制作用。
利尿:鱼腥草的槲皮苷等有效成分,可以刺激尿液的排出,促进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对于预防和治疗尿路感染有积极作用。
消炎:临床实践证明,鱼腥草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气管炎、慢性宫颈炎、百日咳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急性结膜炎、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疗效。
增强免疫力:鱼腥草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镇痛、止咳、止血、促进组织再生、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作用。
抗肿瘤作用
鱼腥草生物碱成分可以诱导癌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抗癌效果。鱼腥草黄酮提取物可以抑制子宫鳞癌细胞的生长。
抗氧化作用
鱼腥草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鱼腥草作为传统中药之一,其抗菌、抗炎、解毒等功效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鱼腥草的制品有鱼腥草片、鱼腥草滴眼液、鱼腥草注射液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其有效成分可能还会被逐渐发掘出来。虽然其传统的中医疗效和现代研究提示有很多好处,但它也是药,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剂量不同,疗效和毒性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食用过程中,尤其是在作为药品使用时,不可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