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耳炎的症状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2024-08-14 09:29:50
作者:李琳慧
作者单位:蒲江县中医医院

清晨醒来,感觉听力下降,伴有嘈杂的耳鸣声,甚至还会出现耳闷、耳痛、耳胀,这很可能是中耳炎作祟。虽说中耳炎在临床很常见,但很多人对这个病缺乏了解,以至于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加重。下面简要介绍中耳炎相关知识,总结中西医治疗方法,增加大家对中耳炎的认识。

中耳炎的症状

1.耳内疼痛:患者的耳朵内呈脉搏性跳痛、刺痛,有时疼痛还会放射至头部、牙齿,咳嗽、吞咽时,疼痛加剧,甚至影响患者的睡眠,使其感到烦躁不安。

2.耳内流脓:除了耳内疼痛之外,中耳炎患者还可能出现耳内流脓情况。倘若脓液稀薄,无异味,说明病情不是很严重,如果脓液黏稠,伴有臭味,提示病情严重,需尽早治疗,否则很可能引起并发症。

3.耳鸣、耳聋:疾病早期,患者仅感到耳朵发闷,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的听力会受到影响,经常出现幻听,甚至存在耳聋风险。

4.鼓膜穿孔:病情严重者,可能造成耳膜穿孔,并伴有剧烈耳痛、耳鸣、耳闷、听力下降,还可能引起呕吐、眩晕。

5.全身不适:中耳炎患者除了有耳部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畏寒、发烧、食欲下降、乏力、腹泻、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鼓膜穿孔后,上述症状会减轻。

中耳炎的西医治疗方法

1.抗生素:针对急性中耳炎患者,可采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滴耳治疗,使药物直达病灶,达到抗菌消炎的效果,以此减轻相关症状。

2.糖皮质激素:有些中耳炎患者病情严重,单一抗生素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滴耳,也可以口服此类药物,使耳闷、局部水肿、听力下降等相关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3.减充血剂:如果中耳炎患者合并鼻塞症状,可使用减充血剂进行喷鼻,通过这种方式,缓解鼻咽部位黏膜肿胀,使中耳负压下降,减轻疼痛。

4.鼓膜穿刺术:对于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其耳道、鼓室内聚集了大量脓液,无法排出,可借助鼓膜穿刺术,把积液抽吸出来,使患者的不适感减轻。

5.鼓膜切开术:有些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穿刺术后,疾病再次复发,或者,积液太过浓稠,无法通过鼓膜穿刺清理,可实施鼓膜切开术,以此增强临床疗效。

中耳炎的西医治疗方法比较多,医生会根据个体患者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中耳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口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可采用七味都气丸治疗,达到化痰排脓、滋阴降火的目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可服用维C银翘片、板蓝根颗粒等,起到解毒排脓、清热利湿的作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建议服用六君子丸、二陈汤治疗,达到祛痰利湿、活血化瘀的目的。

2.中药热敷:治疗过程中,使用艾叶、草药包、热毛巾对患者的耳部进行热敷,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淋巴排毒,通过这种方式,使炎症引起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3.中药熏洗:取金银花、黄连、柴胡等中药,完成熏制后,在耳道内引入药烟,或者,在耳道内滴入药液,达到消炎、杀菌、止痛效果。

4.针灸:治疗急性中耳炎,可针灸风池、合谷、翳风、外关、听宫等穴位;治疗慢性中耳炎,需要针灸阳陵泉、足三里、翳风等穴位,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5.穴位按摩:通过牵拉耳廓、捏耳屏,带动耳部周围组织活动,加速血液循环。该治疗方法对中耳炎患者非常友好。

如何预防中耳炎?

中耳炎的中西医治疗固然重要,科学预防也非常关键,建议大家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从以下4个方面预防中耳炎。

1.正确擤鼻涕:相信大家很疑惑:为什么感冒后容易引起中耳炎呢?那是因为感冒时患者会有鼻塞、流涕症状,有些患者擤鼻涕方法不正确,容易诱发中耳炎。建议擤鼻涕时按住一侧鼻孔,对侧亦是如此。此外,擤鼻涕时不可过于用力。这利于预防中耳炎。

2.远离病源:中耳炎也可能与鼻炎、感冒、咽喉炎等疾病有关,而上述疾病都会传染,一旦身边有人患上述疾病,立即远离,预防感染,从根本上降低中耳炎风险。

3.注意卫生:日常我们要注意卫生,远离不洁环境,不要抽烟,也不要接触二手烟,避免污水进入耳道。

4.增强免疫力:有些人抵抗力弱,很容易受到细菌侵袭,这无疑会使中耳炎患病风险增加。在这里呼吁大家加强体育锻炼,在饮食上加强注意,不断增强免疫力,使中耳炎远离我们。

温馨提示

中耳炎虽非什么大病,但对我们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而很多人对中耳炎的了解有限。建议大家主动学习中耳炎知识,明确中耳炎的症状,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简单总结中耳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在生活中加强预防,降低中耳炎患病风险,呵护我们的双耳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