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9亿人感染登革热,严重影响公共健康。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1.流行地区
全球范围: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发。
中国高发地区:我国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地夏季风险较高。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为伊蚊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以广东为例,每年因登革热就医的病例数在夏秋季明显上升,部分社区还会因防控不力出现小规模疫情。
2.典型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14天,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发热期(急性期,持续2~7天)
突发高热(39~40℃),持续2~7天。
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俗称“断骨热”)。
面部潮红、结膜充血,类似“醉酒貌”。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2)出疹期(发病后3~5天)
皮疹多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先出现在躯干,后蔓延至四肢。
部分患者有轻微出血表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下瘀斑。
(3)恢复期(发病后7~10天)
体温逐渐下降,症状缓解,但可能伴随乏力、脱皮。
登革热如何传播?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些蚊子喜欢在干净的小型积水中繁殖,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树洞等。
1. 传播过程:
蚊虫叮咬登革热患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约8~10天)。
带病毒的蚊子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新宿主。
2. 高发季节:
夏秋季(5~11月)是登革热的高发期,尤其是雨后积水增多时,蚊虫繁殖加快,疫情风险上升。
注意:如果高烧3天后出现腹痛、呕吐、烦躁、四肢湿冷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如何科学预防登革热?
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效药物或疫苗(部分国家有疫苗但适用人群有限),因此防蚊灭蚊是关键。
1. 清除蚊虫孳生地
清理积水:定期检查家中及周边环境,清除花盆托盘、废弃容器、轮胎、竹筒等积水。每2~3天更换花瓶、水生植物的水,就能有效遏制蚊虫繁殖。
加盖储水容器:水缸、水箱等应加盖,避免蚊虫产卵。
疏通排水系统:确保下水道、屋顶排水沟畅通,防止积水。
2. 个人防护措施
使用防蚊用品:蚊香、电蚊拍、驱蚊液(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成分)。建议在户外活动前15~30分钟涂抹驱蚊产品,每2~3小时补涂一次。
穿长袖衣裤: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服,减少皮肤暴露。
安装纱窗、蚊帐:居家防蚊,尤其是婴幼儿和孕妇。
避免蚊虫活跃时段外出:伊蚊主要在清晨(6~9点)和傍晚(4~7点)活动,尽量减少户外停留。
3. 社区联防联控
配合政府开展灭蚊行动,如喷洒灭蚊药剂。许多社区会组织“周末清积水”活动,居民应积极参与。
发现病例及时报告,避免疫情扩散。
怀疑感染登革热怎么办?
1. 及早就医:
如果出现高热、头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是近期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2. 居家护理:
多喝水,防止脱水。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维持电解质平衡。
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严重出血、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立即送医。
3. 防止传播:
患者应避免被蚊虫叮咬(如使用蚊帐),以防病毒传播给他人。
关于登革热的常见误区
误区1:登革热只发生在热带地区
事实:随着气候变化和交通便利,温带地区(如我国北方)也可能出现病例。
误区2:只有脏水才会滋生蚊子
事实:伊蚊偏爱干净的小型积水,如花瓶、矿泉水瓶积水都可能成为孳生地。
误区3:得过登革热就不会再感染
事实:登革病毒有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且二次感染可能更严重。
总结
登革热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和早期识别。通过清除积水、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就医,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记住:无积水,无蚊虫;防蚊措施要做好;疑似症状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