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又名特应性湿疹,是一种和遗传过敏体质存在直接关系的常见疾病,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科疾病。该病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故需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积极寻找有效治疗方案。西医尚未明确特应性皮炎的发生机制和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有限。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历史悠久,不良反应比较少,故近年来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广泛应用。中医无特应性皮炎这一病名,而是结合疾病临床特点,将其纳入“奶癣”与“浸淫疮”等范畴中,有关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具有较多论述。此篇文章科普该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脏腑论治
脏腑论治是特应性皮炎常用治疗方案,包含多种论治方法。
1.从心论治:心在五行之中属于火,火是阳邪,燔灼急迫,故存在生风动血以及伤津耗气等多种特点,会诱发痒及痛等多种不适症状,和皮肤病具有直接关系。故主张从心着手进行特应性皮炎论治,同时兼顾患者的肺脏、肝脏、脾脏,主张从安神宁心、祛风止痒与清热泻火等多方面着手治疗,重用石决明、珍珠母以及生龙骨等多种药材治疗,其中龙牡汤加减是经典方剂。
2.从脾论治:《脾胃论》明确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人体脾脏属于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百骸均通过脾胃濡养。若脾虚无法运化,脏腑润泽不及时,则会导致皮肤干燥并角化。长期处于这一状态,水湿停聚并在皮肤肌腠停留,则会出现皮肤病,也就是特应性皮炎。现今主张从脾胃开始治疗特应性皮炎,其中马齿苋汤、四君子汤都是经典方剂,需在基础方上随证加减,可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迅速减轻皮损症状,且药物起效速度较快,用药效果较好。参苓白术散加减近年来广泛应用,可迅速改善皮炎症状,还可降低复发率。
3.多脏论治:有学者认为特应性皮炎发作期间的病机是心火脾虚,应该实施心脾同治,可从清心健脾着手,如连苓汤加减;特应性皮炎缓解期的病机是血虚风燥,故应从健脾除湿与润燥养血着手治疗,如归苓汤加减。
辨证论治
特应性皮炎的主要中医治疗方案之一就是辨证论治,也是现今最推崇的一类治疗方案。但研究学者对特应性皮炎的辨证存在差异,有学者将其分成四种类型,结合不同类型提供不同中药汤剂治疗,如湿热蕴结证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证采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血虚风燥证采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气滞血瘀证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均可获得确切疗效。
也有学者将其分成四种类型,并分析不同类型的高发对象,风热夹湿型高发对象是婴幼儿,荆防汤加减可获得较好效果;湿热蕴盛型高发对象是儿童,消风导赤散加减可获得较好效果;脾虚湿蕴型高发对象是儿童,健脾除湿汤加减可获得较好效果;血虚风燥型高发对象是成人,多种组方加减均可获得较好效果,比如熟地黄、鸡血藤以及生地黄等中药材构成的组方。
外治
特应性皮炎中医外治方法较多,不同中医外治方法具有不同效果。相较于内治法,外治是局部干预,可减少药物肝脏首过效应,可减少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可满足一些难以服用中药患者的治疗需求。特应性皮炎高发小儿,及时提供以马齿苋、大黄、丁香以及藿香构成的中药汤剂实施药浴,沐浴完毕后涂抹甘油,一天一次,持续治疗3天,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尤其是小儿,可迅速减轻症状,让小儿恢复正常生活。中药软膏外涂也是常用治疗方案,比如复方榴莲皮软膏,可改善皮损部位的实际情况,增加角质层的实际含水量,促进皮损部位自我修复,改善皮肤屏障功能,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小结
特应性皮炎发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积极寻找有效方案治疗。中医治疗方案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脏腑论治、辨证论治、外治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故临床可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科学选择治疗方案,尽快治疗特应性皮炎,提高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