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是一项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在参与游泳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比较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效果。不过游泳过程中我们偶尔会出现肌肉抽筋的现象,对我们在锻炼时的安全形成威胁,所以全面了解游泳过程中为何会出现抽筋,是保障我们安全的重要内容。
游泳时为何会出现肌肉抽筋?
肌肉抽筋所指的是肌肉痉挛现象,在游泳过程中肌肉痉挛发生的原因比较多样,介绍如下:
1.寒冷的刺激:当我们在入水的时候会让身体突然暴露于低温环境,由于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肌肉并未提前做好准备,因此在强烈的刺激下肌肉会发生快速收缩的现象,由此导致肌肉痉挛,这种情况在小腿、脚趾等部位的发生尤为常见;
2.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紊乱也是导致游泳过程中抽筋的重要原因,当我们身体之中的电解质平衡被打破的情况下,例如钙、镁、钾等元素在高强度的游泳过程中大量流失之后,肌肉的兴奋性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抽筋。以钙离子为例,这一离子在我们肌肉的正常收缩之中作用巨大,而如果血液中钙离子水平过低,那么我们肌肉的兴奋性就会增加,并由此带来肌肉的痉挛现象。因为电解质紊乱而出现游泳时抽筋的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之中最为常见,因为这一群体的身体代谢速率高,所以血钙浓度变化更大,最终表现为其更容易发生小腿抽筋的问题;
3.肌肉疲劳:游泳过程中因为运动强度大、运动过程剧烈,所以肌肉会生成大量的代谢废物,如乳酸等,这些代谢废物在身体之中的积累会让我们的肌肉变得僵硬和疼痛,形成强烈的疲劳感,从而增加游泳过程中发生肌肉痉挛的风险。
游泳时如何避免肌肉痉挛?
当了解到游泳过程中出现肌肉抽筋现象的主要原因后,我们一方面需要了解如何对其进行避免,另一方面则需要了解在发生肌肉抽筋后要怎么办。首先,预防肌肉抽筋的主要方法就是在游泳之前进行有效的热身,特别是针对游泳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主要肌肉群进行拉伸,这种热身的方法能够让肌肉的温度升高,从而让其在入水之后更好地应对较低的水温。同时适当的拉伸也能够让肌肉的弹性得到增强,进而防范肌肉在快速收缩过程中出现痉挛。电解质在有用过程中的大量流失也是导致我们有用过程中产生肌肉抽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当在下水前适当地进行电解质的补充,该目标的实现方法也较为简单,如进行一些运动饮料的饮用、食用富含电解质的食物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因为长时间游泳而得不到电解质补充的问题。当然,在游泳过程中对我们的运动量进行合理的安排也比较关键,我们需要按照自身平时的锻炼强度,进行具体运动量的划分和安排,防范身体陷入过度劳累的状态,而如果在游泳中感受到了肌肉的疲劳,那么应当立刻进行休息。此外,增强身体对水温的适应性也比较重要,如果我们经常在相对较高温度的水中游泳,那么将要在冷水中游泳前,应当主动地进行适应性训练,让身体能够适应当前的水温,从而降低抽筋风险。
其次,由于肌肉抽筋发生后的危险性较高,所以我们也应当掌握一定的自救措施。在发生抽筋之后最为重要的是必须保持冷静,因为在惊惶失措的状态下,我们的呼吸频率会出现极大的紊乱,从而导致呛水风险增加,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保持情绪上的冷静,控制自身的呼吸频率。同时,根据自身抽筋部位,在水中进行自我调整,例如,如果小腿或脚趾抽筋,可以用力将脚往上翘,同时用手握住抽筋的脚的脚趾并用力往上拉,使抽筋的肌肉松弛后再上岸。如果是手指抽筋,可以将手握成拳头然后用力张开,如此反复直至抽筋停止。当我们一旦脱离危险区域并成功上岸后,应立即对抽筋部位进行热敷和按摩以缓解疼痛。如果疼痛持续不减或加重请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游泳过程中的抽筋现象非常常见,所产生的危害也比较严重,所以日常锻炼过程中我们必须基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了解和掌握,进行合理的锻炼计划拟定,以最大程度避免出现抽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