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倾听与共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沟通技巧
2025-06-10 00:00:00
作者:​吴娉
作者单位:慈利县中医医院

在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技术治疗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护理人员作为患者接触最频繁的医疗从业者,不仅承担着疾病照护的职责,更肩负着传递温暖、理解与支持的重要角色。高效的沟通是优质护理的基石,而“倾听”与“共情”正是人文关怀沟通中的核心要素。掌握这两项沟通技巧,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与信任感,还能增强护理工作的职业认同与成就感。

倾听:沟通的起点

“倾听”并非单纯的听,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全神贯注的接收信息过程。在护理工作中,倾听是理解患者需求与感受的前提。临床实践表明,缺乏有效倾听常常导致医患误解、护理干预失误甚至患者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积极运用“主动倾听”技巧,包括:保持目光接触:展示尊重与关注;给予非语言反馈:点头、微笑等适当反应,增强互动;避免打断:尊重患者表达的完整性;总结与反馈:通过简短复述来确认理解内容,减少误解;识别情绪线索:从语调、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中识别患者情绪,便于后续共情表达。举例而言,面对术后疼痛焦虑的患者,护士若能耐心听取其表达,不仅能获取关键信息如疼痛等级、部位与性质,还可通过语气察觉其潜在的不安情绪,从而做出恰当回应。

共情:走入患者内心的桥梁

“共情”指的是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状态,并给予理解与回应。护理人员的共情表达,不是“替患者感受”,而是“与患者同感”。这是建立信任关系、化解负面情绪的重要手段。共情表达包含三个层面:认知共情:理解患者的处境与反应,例如:“我知道您因为化疗脱发而感到烦恼”;情感共情:感受并回应患者的情绪,如:“听到这个消息,您一定很难受吧”;共情行动:通过实际举动支持患者,比如给予适时安慰、提供心理资源或鼓励其表达情绪。在护理过程中,共情常通过语言与行为的双重形式体现。例如,当面对情绪低落的老年慢病患者时,护理人员可以说:“您一直坚持治疗真的很不容易,有什么想跟我说的吗?”这样的沟通不仅能缓解患者的孤独感,也为其提供安全表达的空间。

人文关怀沟通的实用策略

1.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沟通策略

患者在性格特征、社会文化背景、疾病经历及其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护理人员应秉持客观、中立态度,避免以个人经验或固有观念作为评判标准进行沟通。例如,面对患者的焦虑或担忧情绪,不宜以“这是您多虑了”简单应对,而应深入了解其心理诉求与背后成因,提供有针对性的安抚与解释。

2.优化语言表达,促进信息有效传递

医学术语常因专业性强而造成沟通障碍。为提高健康宣教与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患者能够准确理解疾病性质、诊疗计划与注意事项,进而实现良性互动与共同决策。

3.保障患者隐私,构建信任关系基础

尊重患者隐私是护理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开展病史询问或情绪支持等涉及敏感内容的交流时,应尽量选择封闭或相对独立的空间,避免无关人员在场,降低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营造安全、尊重、信任的交流氛围。

4.熟练运用非语言沟通要素

非言语行为在传递关怀和理解中扮演关键角色。护理人员应注重面部表情、语调语速、身体姿势等细节表现。例如,与患者保持视线水平、采用平和语气、适度点头或轻拍手背等方式,均可增强互动温度,传递出支持与共情的情绪信息。

5.强化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专业沟通表现

护理工作常伴随高负荷的情绪劳动,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识别并控制自身情绪反应,避免负面情绪迁移至护理对象。通过定期自我反思和情绪觉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升沟通质量,也有益于职业倦怠的预防与职业素养的持续成长。

倾听与共情的积极效应

具备良好倾听与共情能力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显著降低患者焦虑、提升治疗依从性与满意度,甚至对促进康复进程起到积极作用。对护理人员自身而言,倾听与共情也能减少职业倦怠感。通过与患者建立情感联系,护理人员更容易感受到工作价值,增强职业荣誉感。

总结

倾听与共情是护理沟通的灵魂,是人文关怀的实践方式。在技术日益进步的医疗环境中,唯有用心倾听、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练习并反思沟通方式,将每一次护理接触转化为一次温暖的疗愈过程。正如南丁格尔所言:“护理是一门用心灵去感知的艺术。”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