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绵竹年画村逐渐发展成为集年画制作、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景区。
探秘年画瑰宝,感悟历史韵味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走进年画村,仿佛穿越千年,每一幅年画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色彩斑斓中透露出浓厚的民俗风情。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参观了年画制作工坊,李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成会向大家介绍了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文化价值;年画工艺人白老师详细介绍了年画的制作过程与技巧。从起稿、刻版、印墨、施彩到盖花,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在白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还体验了非遗年画的拓印与上色。通过实践,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年画的制作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在交流环节中,白老师告诉同学们,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通过此次活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爱年画这一传统艺术,“除了传承技艺,让更多人喜欢年画,也是一种传承。”
走进年画博物馆,探寻历史文脉
志愿队一行来到了绵竹年画博物馆。博物馆内,珍贵藏品琳琅满目,从细腻的工笔到粗犷的线条,无不见证着年画艺术的辉煌历程。在博物馆的静谧空间中,每一幅年画都仿佛从历史的尘埃中缓缓走出,从传统的门神、仕女图到现代创新的年画作品,与志愿者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同学们认真欣赏着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细腻的线条到丰富的色彩,无不体现出匠人们倾注的心血与智慧。深刻理解了年画作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有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代表作有《老鼠娶亲》《三猴烫猪》《麻姑献寿》《紫微高照》等,以及画面人物众多的《文姬归汉》《迎春图》等。《迎春图》出自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之手,展现了清朝绵竹迎春会迎春、游春、报春、打春的场景,描绘了40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此图属国家一级文物,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非遗文化进社区,健康快乐伴成长
“传承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参与传承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学们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走进了保安社区,面向广大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境绵竹·拾遗千年”的非遗文化体验与健康宣教活动。志愿队的队员们不仅宣讲了年画的历史、艺术特色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还指导青少年们亲手绘制年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在完成了画作之后,同学们还向孩子们教授了八段锦这一传统养生功法,引导青少年们强身健体,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此次活动,让青少年在感受非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实现文化与健康的双重传承。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领略了巴蜀风韵,更激发了大家传承非遗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热情和责任感。同学们表示,将把所学所感带回校园、带回家乡,通过更多的方式宣传和推广绵竹年画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