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卫健联播
热点排行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康复技术系拾遗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2024-08-06 08:42:31
作者:杨颖
作者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康复技术系预防医学专业拾遗志愿服务队前往四川省绵竹市的年画村、年画博物馆、绵竹年画展示馆及成都市龙泉驿区保安社区开展“传承非遗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绵竹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绵竹年画村逐渐发展成为集年画制作、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景区。

探秘年画瑰宝,感悟历史韵味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走进年画村,仿佛穿越千年,每一幅年画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色彩斑斓中透露出浓厚的民俗风情。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参观了年画制作工坊,李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成会向大家介绍了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文化价值;年画工艺人白老师详细介绍了年画的制作过程与技巧。从起稿、刻版、印墨、施彩到盖花,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在白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还体验了非遗年画的拓印与上色。通过实践,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年画的制作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在交流环节中,白老师告诉同学们,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通过此次活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爱年画这一传统艺术,“除了传承技艺,让更多人喜欢年画,也是一种传承。”

走进年画博物馆,探寻历史文脉

志愿队一行来到了绵竹年画博物馆。博物馆内,珍贵藏品琳琅满目,从细腻的工笔到粗犷的线条,无不见证着年画艺术的辉煌历程。在博物馆的静谧空间中,每一幅年画都仿佛从历史的尘埃中缓缓走出,从传统的门神、仕女图到现代创新的年画作品,与志愿者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同学们认真欣赏着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细腻的线条到丰富的色彩,无不体现出匠人们倾注的心血与智慧。深刻理解了年画作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有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代表作有《老鼠娶亲》《三猴烫猪》《麻姑献寿》《紫微高照》等,以及画面人物众多的《文姬归汉》《迎春图》等。《迎春图》出自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之手,展现了清朝绵竹迎春会迎春、游春、报春、打春的场景,描绘了40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此图属国家一级文物,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非遗文化进社区,健康快乐伴成长

“传承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参与传承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学们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走进了保安社区,面向广大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境绵竹·拾遗千年”的非遗文化体验与健康宣教活动。志愿队的队员们不仅宣讲了年画的历史、艺术特色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还指导青少年们亲手绘制年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在完成了画作之后,同学们还向孩子们教授了八段锦这一传统养生功法,引导青少年们强身健体,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此次活动,让青少年在感受非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实现文化与健康的双重传承。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领略了巴蜀风韵,更激发了大家传承非遗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热情和责任感。同学们表示,将把所学所感带回校园、带回家乡,通过更多的方式宣传和推广绵竹年画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