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中医中药
热点排行
一片带字甲骨“藏”着中医药“秘密”
2023-05-29 14:38:37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药报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国医学史展厅里,展示了一片带字甲骨的复制品,为什么中医药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片甲骨呢?它和医学有何关系?让我们先从甲骨文的发现说起。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这些甲骨骨质酥脆,出土后暴露空气中极易破碎,当时他们只是觉得好奇,并不知道这些碎片能干什么。当地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害了一身脓疮,干起活来汗流不止,全身又痒又疼,因没钱去求医购药,他就死马当活马医,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他还发现骨粉有止血的功效。此后,他就把这些甲骨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据说把甲骨当作药材拿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人就是这位叫李成的剃头匠。

那么,中药铺里有了龙骨这味药,又是被什么人发现上面刻有文字的呢?这就要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夏季的一天,北京东华门外锡拉胡同的一处深宅大院里,因主人的病情,人人都变得焦虑起来。这家的主人得的是疟疾,主人派人去菜市口的鹤年堂药店抓药。药抓回来后,颇通医术的主人打开药包,翻检审视,突然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有一些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划痕。

没想到这一次不经意的翻检,竟然触动了一个中国上古史和中国古文字学的惊世大发现。这位主人就是在清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

王懿荣不仅在朝为官,还是一位古董商、金石学家,他平时就喜欢把玩古物,尤其是夏商周以来的铜器古玩、印章,哪怕是残石片瓦,都喜欢珍藏研究。现在突然在骨头上发现奇异的刻画,王懿荣觉得非比寻常。他派家人到鹤年堂药店,将带字“龙骨”全部买下。随后便在家中秘而不宣,独自研究。但王懿荣本人并没有留下关于这些龙骨的研究文字。王懿荣的儿子王汉章在1933年所著的《古董录》中记述:“先公索阅,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间。”明确说出王懿荣已经知道龙骨之上的刻画为商代文字。

所谓“龙骨”,实际上是远古大型脊椎动物,如象类、犀牛、三趾马、牛类、鹿类等的骨骼化石,古人统称其为“龙骨”。龙骨主产于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龙骨入药的记载。

龙骨呈骨骼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至淡棕色,多较平滑。质硬,砸碎后,断面不平坦,有的中空。龙骨吸湿力强,舐之吸舌,这大概也是其能收湿敛疮的原因。医书记载,龙骨味甘涩、性平,入心、肝、肾、大肠经,具有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的功效,常用来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等证。《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功效为:“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龙骨在使用时可用生品亦可用煅品。民国名家张锡纯擅用龙骨,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创制的治心病方、治肺病方、治吐衄方、治淋浊方等中都用到了龙骨。他认为龙骨“若专取其收涩可以煅用”,但“若用以滋阴、用以敛火,或取其收敛,兼取其开通者,皆不可煅”。张锡纯还批判当时的医家:“今用者一概煅之,殊非所宜。”

甲骨文中有关疾病的记载,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档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医史展厅里,专门介绍了甲骨卜辞中与疾病相关的字。如“疾病”的“疾”字,甲骨文有两种写法:其一,呈人体卧床形,有时还于人体四周加上数点以示出虚汗或出血状;其二,呈人体中箭形。从字的会意构形分析,原本是不同的两个字,含义也不同:前一种指人体染有内病之意,后一种为人身受到外伤之意。如此可见,造字之初的人并不认为内病和外伤是性质相同的一回事。但是,在甲骨卜辞的行文中,不分内病、外伤,两种写法,一例通用,并无区别。可见在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内病、外伤统一起来,认识到外伤也是疾患。在医学上,这应该被视作一种认知上的进步。

(中国中医药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