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中医中药
热点排行
荆防败毒散治疫名方历史久远
2023-06-02 14:35:20
作者:中国医药报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报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经典古方在治疗疫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大应用价值,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以满足广大群众防疫需求。

组方以“辛”味药为主

荆防颗粒是依据《摄生众妙方》所载荆防败毒散而研发的现代成方制剂,已生产销售30余年,多年的临床应用也切实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一个源于经典、遵古制剂的现代中成药。

荆防败毒散来源于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散首载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列为伤寒门(流行外感病)之首方,是一个流传、应用历史久远的经典治疫名方。人参败毒散加荆芥、防风,成为荆防败毒散,其组方配伍精妙,对后世影响深远,沿用至今,依然是现代临床中常常加减应用的方剂。

荆防败毒散组方以“辛”味药为主,以透散疏利见长,对表证初起尤为适宜;其气则又以“平”性为主,实为“辛平之剂”。荆防败毒散辛散平和,无过辛温、过寒凉之弊,既无引邪入里化热之虞,又可疏散邪气于外,因此不拘于风寒、风热,俱可用之。人参合甘草以鼓邪外出,又补散相兼。其组方思路体现出治疫思想的长足进步,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出现有一定启发。

荆防败毒散可用于风热、风寒、风湿等为病者,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皮肤疾患等多种临床常见病(如感冒、疮疡、温毒、斑疹、水痘、肠风下血等)。荆防败毒散被称为“四时感冒之神剂”,适合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恶寒发热、肢体疼痛,是治疗瘟病初起的良剂;除善治疫病外,还适合治疗疮疡、痘疹、大头瘟等毒在肌表的皮肤病;人参败毒散是“逆流挽舟”治痢之法的代表,荆防败毒散与其一脉相承,俱可疏表救里,升内陷之邪气,挽下陷之清阳,使邪气从肌表而散,亦有逆流挽舟治泄利之用。荆防败毒散的透利邪气、疏畅气机,对结节等毒蕴肌表的病证也有消散作用。

功用妙在“败毒”二字

荆防败毒散的功用妙在“败毒”二字,瘟疫初起为毒在肺卫、膜原,肌肤疮疡初起为毒在肌表,时毒为病乃四时邪毒感于头面,大头瘟乃为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发于头目,痢疾、肠风下血为毒陷于里。其处方之妙在于外散肌表郁闭之风毒,内除表里之湿邪,畅气机壅塞,消痰瘀血滞,是疏利消散“毒邪”的妙剂。其败毒之功即体现在疏散透利“毒邪”的特点上,通过疏风、除湿、理气、解郁、和血、利水、祛痰,可从多方面、多层次给邪气以出路。可扶助正气、宣散邪气、畅达气机,可消除风寒、湿热、痰瘀、气滞,并不局限于风寒外感,适用范围很广。

荆防败毒散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提出的《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症居家中医调理建议方案(第二版)》、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专家组提出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成药使用建议》等中,荆防败毒散/荆防颗粒均被列入推荐药物。除此之外,现今临床常将荆防败毒散用于流行性及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适用不同体质的人群

荆防败毒散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一是体现在药物组成上,方中药物性味平和中允,没有大辛大热、大苦大寒的偏颇之药,因此可适用不同体质的人群,健康人群使用也较为安全。其二,现代毒理学研究也证实荆防败毒散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表明,小鼠急毒实验口服最大给药量相当于临床用药的75倍,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大鼠长期毒性实验中,以成人剂量的50倍连续给药30天后,继续观察15天,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荆防败毒散具有较高的普适性。由于荆防败毒散性味平和,安全性高,因此普适性较强,古人即强调“老人小儿亦宜”。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山东临沂、江西上饶等地以荆防败毒散用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在老人、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中使用均未见不良反应。

荆防败毒散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与应用的经典名方,不仅适合作为新冠病毒感染高危群体的预防用药,还适用于无症状感染者、密接观察人群,对防疫相关人员的健康防护也有所裨益。

(中国医药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