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只是儿童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正确认识儿童发热有利于家长缓解情绪。
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效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C,儿童的体温超过37.3°C以上就是发热,发热分为:低热,体温为37.3-38°C;中等度热,体湿为38.1-38.9°C;高热,体温大于39-41°C:超高热:41℃以上。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发热的原因不相同
新生儿期:发热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包裹过多捂热可致假性发热。
1-3个月:多考虑有病毒感染,可有明显季节性,呼吸道合胞病毒和A型流感病毒感染多见于冬季,肠道病毒感染常见于夏秋季。常见细菌感染疾病有中耳炎、肺炎、脐炎、乳腺炎、皮肤和皮下软组织感染等。
3~36个月:约1/3患儿可无局部感染体征,多数发热可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由细菌感染引起,妇钟耳炎、鼻窦炎、肺炎、肠炎、泌尿道感染、骨髓炎及脑膜炎等。
3岁以上儿童发热的病因如下:(1)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占首位。(2)风湿性疾病。(3)恶性肿瘤:以白血病最常见。(4)下丘脑体温中枢爱累的疾病:如颅脑损伤、大脑发育不全.中毒性脑病、脑炎后遗症及间脑病变等,这类发热有时可达超高热,退熟药常无效。(5)散热障碍:中署、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鱼鳞病等。(6)其他:药物热、药物中毒(如水杨酸,阿托品,安眠药),高钠血症(垂体性或肾性尿崩症,医源性)、创伤、手术.疫苗接种、内出血、栓塞与血栓形成.炎性肠病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及免疫缺陷病等。
发热伴发的症状
发热会伴发寒战、鼻塞、流涕、喷啶、咳嗽、吼喘、恶心、呕吐、腹病、腹泻、疹子、黄疸、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出血、关节肿痛、惊厥、昏迷等。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体温每升高1.0C,机体基础代谢率将会提高13%左右。在发热状态下,心率、呼吸增加,代谢增加,糖、脂肪、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消耗也将增加,如果长期发热同时没有补充相应的营养物质,患儿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出现体质量下降和消瘦。另外,发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会增加,以及退热期大量出汗导致水分、电解质的大量丢失,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发热时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可增强白细胞的活性剥激干扰素的产生及激活T细胞的功能,使一些病原体生长受抑,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对机体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因此,对每一个发热患儿应做具体分析,不应将恢复正常体温作为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
如何正确处理儿童发热
一、改善发热不适感的措施:发热儿童用温水外敷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湿度等降湿,而并非一定要将体湿立即降至正常范围。
二、退热药的合理使用:2月龄以下的婴儿、新生儿禁用解热镇痛药。对于≥2月龄的儿童,腋温≥38.5C亦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mg/k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6h。对于≥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mg/k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4~6h,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是相似的。在合理的剂量范围内规范的使用退热药,是安全有效的。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退热是治标,治疗疾病的根本是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真正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