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危害,(如:早产、窒息、缺氧、黄疸、感染等)已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婴儿。由于有高危因素的存在,高危儿可能发生发育迟缓、中枢性协调障碍、脑瘫、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及行为异常等潜在危险。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危儿在短期住院观察后得以早期出院,回到家庭环境中。然而,这些宝宝需要额外地关注和监测,以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本文将为您介绍高危儿出院后的家庭健康监测要点及护理。
高危儿家庭监测内容
宝宝手脚经常用力屈曲或伸直、打挺;宝宝满月后头老往后仰、不能竖头;三个月俯卧位不能抬头、不会翻身;四个月仍紧握拳、拇高危儿家庭护理指内扣、内收;5个月宝宝俯卧位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6个月宝宝扶立时尖足、足跟不能着地;7个月不发ba或ma音;8个月不能独坐;头和手频繁抖动;追视、追听反应差。
1.按时复诊
一般情况下高危儿会在出院后第一周接受首次新生儿访视,满月后回院初诊。初诊即建立高危儿档案,由专职人员进行随访管理。定期复诊对于高危儿的健康监测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确保宝宝得到适当的医疗照顾。以下是有关定期复诊的详细信息:6个月内每月回院复诊1次,6个月至12个月龄,每2月回院复诊1次,1岁~3岁每6个月回院复诊1次,3岁至6岁每年至少复诊1次,日常发现问题随时复诊。复诊计划取决于高危因素的种类和严重程度。一些高危因素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在每次复诊中,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重、身长、头围,检查皮肤、眼睛、耳朵、心脏、肺部等。还会评估新生儿的饮食和排尿情况。记录这些数据并绘制成生长曲线。这有助于确保婴儿正常增长。如果婴儿的生长曲线出现异常,医生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医生也会定期评估婴儿的发育里程碑,如抬头、翻身、坐起等。早期发现并纠正任何延迟是关键,因为及早干预可以改善发育。定期复诊通常也包括免疫接种。高危儿的免疫系统可能较弱,因此按照免疫规划确保接种疫苗非常重要,以预防严重感染。高危儿可能需要特殊的监测,如心脏超声、脑部超声、血氧饱和度监测等,具体取决于其高危因素。医生会根据需要安排这些检查。定期复诊不仅是为了监测婴儿的健康,还是家庭获得支持和建议的机会。医生和护士可以回答家长的问题,提供情感支持,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定期复诊需要家庭与医疗团队之间的密切合作。家长应该记录婴儿的进展、任何症状或问题,并与医生分享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婴儿的状况。
2.喂养
宝宝出生后的吃喝拉撒是家庭护理关键,高危儿的喂养同样是家庭健康监测护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喂养是婴儿成长和发育的基础。以下是有关观察高危儿喂养的详细信息:高危儿通常需要特殊的饮食和喂养计划,这些计划可能会因婴儿的特殊需求而异。医生通常会制定个性化的喂养计划,包括喂养频率、喂养方法(母乳、配方奶或胃管喂养)、每次喂养的量等。家庭应该严格遵循医生或护士的建议,确保按照喂养计划喂养婴儿,不要随意更改。制定一个定时的喂养计划对高危儿很重要。这意味着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喂养,通常是每2~3小时喂养一次。即使在夜间,也要保持规律地喂养。定时喂养可以确保婴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帮助他们正常生长和发育。高危儿有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饥饿信号,因此家长需要特别留意宝宝是否已经吃饱。在喂养过程中,观察婴儿是否开始变得不耐烦、停止吸吮、松开乳头或表现出饱的迹象。避免强迫婴儿吃更多,因为这可能导致过度喂养。了解正确的喂养姿势非常重要。确保婴儿的头、颈和身体都得到适当的支撑,以避免窒息风险和减少吞咽困难。观察婴儿的吞咽反应,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吞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