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的职业比较特殊,工作时可能被服务对象的感染性体液、血液、飞沫或者排泄物感染,所以为了保护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医护人员应该在接触患者时注意防护,尽量不进行非必要的操作,医院方面也应该提供隔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
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
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如果发生职业暴露,一般是以下四种:1.针刺,原因是操作不当,被污染的针头或者是锐器把医护人员的皮肤刺伤或者割伤;2.切割,这个情况一般出现在为患者做手术时,医护人员之间传递刀片或是剪刀的过程中,如果配合不好,就可能让医护人员受到切割伤;3.抽血,抽血时的职业暴露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拔出针头时或者患者躁动让针头弹出,患者的血液就可能直接溅到医护人员身上,一个是向试管里注入血样标本时,血液也可能溅出来;4.直接接触,医护人员在清理手术污物、分离输液器时,或者身旁的人员突然移动时,都有可能直接接触到污染源。标准预防是职业暴露的基础防线标准预防就是医护人员在医院中对全部患者使用的预防方法,因为患者就医时,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都可能是传染源,所以医护人员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必须注意保持手卫生,如果需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到传染源或是需要接触患者的伤口,首先都必须戴好手套,按照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还应注意安全注射。如果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可能溅到医护人员的脸上、手上、身上,那么医护人员不仅应该戴好手套,还必须戴口罩、眼罩和穿好防护衣,为患者注射之后不可以套回针头,而是应该小心处理,医护人员完成全部操作之后才可以取下手套,并且应该立刻洗手。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洗手属于防控院内感染最简单的方法,同时也是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认真、规范、适时地洗手,可以让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30%左右。
职业暴露之后的处理
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即使做好了防护,也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在发生暴露以后,应该立刻进行局部处理,处理伤口时,应该从近心端开始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将伤口位置的血液全部挤出,并且应该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冲洗被污染的皮肤,正常情况下要冲洗5~10分钟。如果黏膜位置被污染,应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应该使用消毒液再一次清理伤口,之后包扎。正常情况下,职业暴露之后,立刻处理伤口可以减少一些职业暴露的风险。
处理伤口之后,医护人员应该自行向院感科报告情况,再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和所接触的患者的情况,评估自己的暴露风险,同时应该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查自己HIV、HBV和HCV。
常见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为了预防医护人员感染乙肝,医护人员应在暴露之后的24小时之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如果不能在24小时之内注射,最好应该把注射时间控制到7天之内如果七天之后再注射,效果可能受到影响,同时还应该监测医护人员的HBV感染情况。在暴露之后的一个月、三个月和六个月的时候,都应该检查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如果有必要,在九个月和一年时也应该检测。
为了预防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医护人员应该在发生暴露之后的4个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并且最晚也应该在暴露之后的24小时内服药,但是即使24小时内没有服药,24小时之后也应该预防性用药,特别是如果医护人员是女性,应该终止妊娠或者是避免妊娠。
为了预防医护人员感染梅毒,应该在医护人员暴露之后尽快注射药物作为预防,每次注射240万U长效青霉素,每周注射一次,需要连续注射2周或者3周,并且连续3个月之内,都应该注意观察医护人员的情况变化。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因为工作内容存在一些危险性,所以需要格外重视保护自身的安全,特别是应该注意避免发生职业暴露,所以工作中应该注意加强职业防护,正确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并且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该及时按照正确的方法处理,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