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因子宫出血等原因入院就诊后,一般会常规做影像学检查,比如超声、CT、MRI、X光平片等。做超声为子宫肌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准确率可达90%以上,费用低,操作简单,但是不能准确定位,难以识别微小肌瘤,而且对肌瘤变性及早期恶变不敏感。超声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失常,见类圆形或椭圆形瘤体。临床医生综合影像学的类圆形占位及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随后进行手术切除解决症状问题,但占位肿块的性质仍需术后对其进一步做病理检查诊断,明确是否为良性的子宫肌瘤。
那么手术切除的所谓的“子宫平滑肌瘤”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子宫间叶性肿瘤。子宫间叶性肿瘤主要包括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混合性Müller肿瘤等,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盆腔疼痛、受压、子宫出血。其中,WHO(世界卫生组织)将平滑肌肿瘤又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良性、恶性和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平滑肌肿瘤。良性为平滑肌瘤,是子宫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为平滑肌肉瘤,是子宫最常见的恶性间叶性肿瘤。
简而言之,切除的占位瘤体,很大可能是良性的平滑肌瘤,也可能是恶性的平滑肌肉瘤、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平滑肌肿瘤,或者是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混合性Müller肿瘤。因此,需要做常规病理检查,甚至是免疫组化检查辅助诊断。
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有种族差异,相关研究显示,黑种人的发病率是白种人的2~3倍。近年来的研究中还发现了几种驱动基因突变,比如MED12、HMGA2、FH、COL5/6。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长期的、过度的雌激素刺激有关。另外,也有文献报道,产次增加、应用口服避孕药似乎能降低发生的危险性。在40岁以上的女性中,有40%~70%的人会发生子宫平滑肌瘤,在病理科的非恶性肿瘤切除的子宫标本中,检出率达到69%~77%。大多数是多发性的,数量不等,最多可达近百个。最常见于子宫体,也可见于子宫颈、阔韧带,偶见于输卵管、卵巢。患者临床表现一般为异常的子宫出血、腹痛、腹部肿块、压迫症状和导致不孕。平滑肌瘤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黏膜下肌瘤、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平滑肌瘤可继发各种变性,常见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红色变性,钙化少见、脂肪变性极少见。在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平滑肌瘤中,常见显著的病理学特征为凝固性坏死。平滑肌瘤的生物学行为是良性,但也有少数复发的报道。平滑肌瘤有几种变异型以及特殊的生长方式。比如弥漫性平滑肌瘤病、血管内/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转移性平滑肌瘤、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等。
总之,即使是术前诊断平滑肌瘤,术后仍然需要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与诊断,以明确肿瘤类型、生物学行为,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