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在悄无声息中慢慢流失,甚至有些人因为骨质的流失而引起“脆性骨质”,这到底是这么回事?这就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慢病之一[2]。2018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症患病率为3.2%,其中男性为2.2%,女性为4.3%[3]。骨质疏松带来的最大危害是骨折,65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全球每3秒钟就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女性和20%男性在50岁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有50%将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4]。居民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普遍不足,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知晓自己患病比例也较低[3],该病尤为需要科普宣传。该病的发病隐匿且危害性较高,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骨质疏松可防可治,到底该如何预防骨质疏松?以下科普知识你必须了解。
1.骨质疏松的症状
骨质疏松是一个静悄悄的疾病,在早期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症状,有的人在发生骨折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症,所以该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实骨质疏松症会给我们一些信号,如果你有以下信号证明你有可能患有骨质疏松:
1.1在一段时间内身体会感觉乏力,轻微的劳动就觉得疲劳,而这种疲劳、乏力在休息一段时间后也不容易得到缓解,这是该病早期的信号。
1.2.疼痛:休息、睡觉的时候,腰背部、四肢出现隐痛,同时伴有肌肉的抽筋;起床痛,翻不了身,起床的时候需要借助外力;负荷增加的时候疼痛会加重。
1.3.身高逐渐变矮、变驼背,尤其是在半年之内,身高缩短了超过3cm,一年内缩短5cm,这通常提示我们的脊椎发生了压缩性骨折,这种骨折不会引起疼痛,但是可能你颠一下或者伸一下腰就会发生更严重的骨折。
2.发生骨质疏松的原因
骨质疏松属于骨代谢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骨量丢失、下降,以及骨骼组织结构被破坏有关,通俗来讲,骨骼里有2个代谢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负责建造骨结构,破骨细胞负责拆除骨结构,而骨质疏松的发生主要与破骨细胞过度活跃,成骨细胞受抑制有关,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2.1年龄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性激素水平下降后,破骨细胞疯狂生长破坏骨结构,成骨细胞受到抑制,导致骨量明显减少,而且在人体不断衰老的过程中,人体营养吸收能力也会逐渐减弱,且器官功能不断衰退,非常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从而造成骨量和骨质水平下降,最终诱发骨质疏松,这也是中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概率比较高的原因。
2.2女性绝经:雌激素会对人体骨代谢产生影响,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无法对破骨细胞进行有效抑制,导致破骨细胞变得更加活跃,加速破骨细胞的分解与吸收速度,长此以往,骨量不断下降,流失速度变快,就会出现骨骼空隙明显增多的情况,最终发生骨质疏松。
2.3疾病、药物:某些疾病或长期用药会对骨代谢产生影响,比如各种内分泌疾病,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而某些消化系统疾病也会对骨代谢造成影响,比如胃切除术个肝胆疾病,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除此以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白血病、痛风、淋巴瘤等疾病,也会对骨代谢产生影响,诱发骨质疏松症。长期应用某些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类药物、氨甲喋呤等,也会对骨代谢产生干扰,最发生骨质疏松。
2.4诱发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减少、吸烟、过量饮酒、日照减少营养不良等[5]。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腹泻、吸收不良、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卒中、慢性心肺,肾疾病等[5]。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肿瘤化疗药物和过量的甲状腺激素等[5]。
以上这些药物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影响骨代谢,最终诱发骨质疏松。
3.骨质疏松认识的误区
3.1误区一:骨质疏松早期没有症状,无关紧要不需要治疗。
骨质疏松在早期就需要及时的进行干预,因为,骨质疏松的危害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治疗骨折并发症出现了,不仅费用高,疗程长,还可致死致残,早期治疗可降低骨折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3.2误区二:骨质疏松就是缺钙,补钙就好了。该病不仅仅是缺钙的问题,还包括骨质代谢不平衡问题,单纯补钙远远是不够的。
3.3误区三:喝骨头汤能防治骨质疏松。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吃什么补什么?说到补钙更多老百姓就想到他-骨头汤,其实骨头汤里面的钙和自来水里面的钙含量是差不多的,浓白的汤里面,大部分都是油脂,喝多了还会有血脂增高的风险。
3.4误区四:有钱难买老来瘦,老了越瘦越好。骨质疏松与体重呈负相关,体重瘦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害性更大,体胖者危险性小。
3.5误区五: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宜静养不宜活动。经常参加锻炼的人,锻炼能增加肌力,刺激骨骼生长,增加关节活性,防止跌倒,可减少或避免骨折,不活动或长期卧床者,更容易导致骨量流失,发生骨质疏松。
3.6误区七:骨质疏松治疗后不疼就不需要用药。骨质疏松是几十年的疾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经过治疗不疼了不等于骨质疏松治愈了,还应该继续治疗。治疗骨质疏松的疗程,最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4.骨质疏松的预防
4.1改变饮食结构:多食高钙饮食,比如牛奶、鸡蛋、鱼虾、豆制品这些食物对于人体维持骨平衡和骨营养有非常好的效果。
4.2充足日照:建议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适量的光照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能让钙更好的进行一个吸收,有利于骨健康,建议上午11:00-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每周2次[6]。需要注意的是隔着玻璃晒太阳,只会被晒黑,却不能生成维生素D。
4.3主动运动:比如打羽毛球、快走、慢跑、游泳、负重运动等,特别是负重运动,可以使骨骼受到一些良性的外来刺激,不仅能减少骨量的丢失,还可以增加骨骼肌肉的含量,使我们的骨结构更坚固。值得注意的是,在运动的时候要保证适当的运动量,不能过量运动,因为过量运动反而会导致骨刺的生成。
4.4戒除不良嗜好:戒烟戒酒戒饮料,不喝浓茶和咖啡,不熬夜,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切忌娱乐无度。
4.5定期做好体检:定期检查是了解骨骼密度的关键,如果不重视骨骼健康,出现信号在去处理,难度会加大,还是防范于未然比较好。
改变不良的嗜好、积极参加锻炼,积极参加光照,合理的饮食搭配,均衡安排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远离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