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诊断,对于治疗方案以及病情评估表现出显著价值,并且检验结果准确性会对治疗以及病情评估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通过肝功能检验结果判断肝脏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
肝功能检验报告的具体内容
1.酶学指标检验。血清酶检查又称为酶学指标检验,酶是蛋白质群体内一种较为特别的存在,具有较高效的催化剂作用,肝脏是人体内最富含酶指标的器官,其中含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以上4类酶物质同时肝脏检验是最能判断肝脏健康程度的指标。
2.胆红素检验。胆红素属于胆色素中的一类,是存在于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胆红素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体内铁卟啉化合物代谢,自身有毒性,会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但同时也有防止亚油酸和磷脂氧化的功能,在肝功能报告中主要体现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以及间接胆红素3项。之所以有间接、直接、总胆红素3种划分,其原因是胆红素经代谢产生时,先产生的是间接胆红素,后经肝脏吸收,通过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与其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而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之和。
3.蛋白指标检验: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白球比几项,其中,白球比是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总蛋白又称血清总蛋白,人体内超过90%的血清蛋白会在肝脏内合成,总蛋白是白蛋白与球蛋白之和;前白蛋白又称作甲状腺素结合前清蛋白,同样是由肝细胞合成,其能够与甲状腺素、视黄醇结合,帮助人体运输维生素A及机体能量等功用。
4.肝纤维指标检验。肝纤维化属于病理过程,检测项目包括PCⅢ(III型前胶原),IV-C(IV型胶原),LN(层粘连蛋白),HA(透明质酸酶)等。肝纤维化发展是由于致病因子导致肝内组织出现异常增生,常在肝脏修复愈合过程中出现,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都是其临床病因,肝纤维化过程中若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将会发展成为肝硬化。
判断肝脏疾病的病情肝功能检验报告中各指标
1.丙氨酸转氨酶(ALT),即谷丙转氨酶,在肝细胞内存在数目最多,当肝脏组织发生病变时,该酶的临床反应为活力增多,若该酶含量持续超过正常范围(0~40U/L)上限的2.5倍,且持续时间达15天以上,认为该检测对象可能患有肝炎。
2.乳酸脱氢酶(LD)存在比较特殊,一般来说,其正常范围在109~245U/L,如果检测数值低于此范围,对疾病的检查不存在参考意义,若高于此范围,也不意味着有感染肝病的可能,可能是测试前有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其数值偏高,该项检测一般需与其他检测指数联合观测,但单项数值超过正常范围2倍及以上,提醒患者及时问诊,警惕心肌梗死、肝炎等病症。
3.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正常范围在0~40U/L,当其数值明显升高时,预示肝部可能存在损伤,临床也作为心肌梗死及心肌炎判断依据。
4.直接胆红素(DBIL)可溶于水,随尿液排出,故尿检及血检均可对该项进行检验,其正常数值范围在1.7~10.2μmol/L,若直接胆红素数值升高,说明肝处理后胆红素排出胆道过程中产生障碍,临床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癌、阻塞性黄疸、胆管癌等病症。
5.间接胆红素(IBIL),其正常范围在1.7~10.2μmol/L,间接胆红素数值偏高时,在肝脏方面,判断可能出现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急性肝坏死等病症;也有可能出现血液、胆部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肝细胞黄疸等,若患者近期经历过输血程序,则考虑是输血类型不匹配导致该数值偏高。总结:在临床中,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病人群数量越来越高,严重时会直接威胁其生命,死亡率也较高。因此,要想提升患者的治愈疗效,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早点检测,然后根据检测实际情况,及早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