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传染病,具体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会出现急性发热及出疹情况,发病后病人出现手、足、口等部位疱疹或皮疹问题,大部分病人预后良好,但也存在重症风险,遗留后遗症问题。此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因此家长需要注意,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是什么?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一种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的由肠道病毒所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肠道病毒多为71型,一般斑丘疹和疱疹多出现在患儿的手部、足部、口部及肛周部位。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态未充,自身抵抗力比较低的原因,使得病毒很容易侵袭小儿的机体。如果小儿患上手足口病,其中大部分都会通过自身的免疫调节而恢复健康,也有少数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小儿手足口病常见的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而没有被发现,则很容易错过治疗时机,从而使患儿出现生命危险。尤其是在每年的夏季,家长和老师们要格外注意,预防小儿出现手足口病。一般在患儿发病的急性期,常会有发热、口痛的表现,在小儿的口腔内会有疱疹出现,并且食欲也会明显下降。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在早期会出现发热、流涕、咳嗽、身体不适以及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在此时期不容易被鉴别因而容易被家长忽视。手足口病继续发展会在不同部位出现临床症状,具体体现在“手足口”三个部位。其中,“口”部位表现在患有手足口病的婴幼儿童会在口腔内出现明显的灰白色溃疡或者疱疹,患病幼童还会出现咽喉部的疼痛以及吞咽困难;“手足”部位表现为患有手足口病的婴幼儿童会在手部跟足部出现数量较多且形状不规则的圆形疱疹,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在手足口病出现了口腔、手部以及足部的症状后,家长需要将出现的疱疹与水痘等导致的疱疹进行鉴别;手足口病导致的疱疹体积较小但较硬、一般不会出现痛痒感,不像水痘一样容易被碰破且会出现不适感。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在传染的高峰期家长应该监督幼童在吃饭前、外出后以及大小便后都严格按照步骤用洗手液洗手,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2.家长需要严格控制幼童的饮食,禁止幼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防止病毒经消化道进行传播。一般来说,手足口病会使儿童出现口腔疱疹,导致患儿不能正常进行饮食,甚至会出现不想吃饭的情况。此时,为患儿要合理安排饮食,温度要适宜,选用半流质的软食进行食用,从而减少患儿因进食出现口痛的情况。
3.家长在照顾年龄小的婴幼儿时应该定期将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和奶嘴等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4.手足口病极容易在人群密集、周围环境差的公共场所进行传播,在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峰期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带儿童到此类场所。
5.家长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卫生情况,定期开窗通风、打扫卫生,勤洗幼童的衣物并注意消毒。
6.家长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应该在清晨定时测量儿童的体温并检查儿童的手足口等部位有没有出现疱疹或者溃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学校等机构的老师应该安排学生进行晨检,患儿发生手足口病以后,常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由此,家长要监测好患儿的体温变化,一旦温度过高(超过38.5℃),并且服用药物不能降温,要尽早去医院进行治疗。
7.要做好对患儿的保护措施:由于患儿身上有疱疹的地方会出现瘙痒,很容易导致患儿进行抓挠出现破损,不仅会造成患儿出现疼痛,也会使皮肤上留下瘢痕。对于此种情况,家长要做好防护措施,可在患儿的手上包一些软布之类的物品,防止患儿进行抓挠。
总结:手足口病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传染病,发现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并做好预防措施和护理的工作,才能使儿童受到的伤害最小,也为患儿的预后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