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妊娠期高血压护理小技巧
2023-09-01 10:14:48
作者:杨珊
作者单位:四川省古蔺县中医医院

妊娠期高血压是女性妊娠期间特有的疾病,妊娘期高血压严重威胁着孕妇的生命安全,属于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其还容易引发早产、低出生率等不良生育等。

妊娠期高血压的高发时期为妊娠20周以后,是指妊娘期孕妇血压升高和妊娠同时发生的情况。妊娠期高血压主要包括妊娠期高血压、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痛、子痫前期和子痛等。

孕妇通常会在孕检期间发现妊娠期高血压,主要的表现为水肿、蛋白尿等,如果病情比较严重,还可能会出现头痛、视力模糊、上腹疼痛等。部分孕妇还会出现无故的抽搞情况,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肾、肝功能衰竭的情况,严重危及到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等。

一、孕妇血压升高怎么办?

孕妇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就得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加强产前检查:按规律,产前检查一般从怀孕后13个月开始进行,在怀孕7个月以前,每月检查一次,怀孕8~9个月期间,每两周检查一次,在怀孕最后一个月时,每周都得检查一次。有高血压的孕妇,应该增加产前检查的次数,最好在怀孕7个月以前至少每月检查一次,怀孕七个月以后,每周检查一次,接近预产期时,还得提早住院。

2.积极降压治疗:孕妇治疗高血压不能单凭降压药物,因为过多地服用降压力量较强的降压药物,对孕妇或胎儿的健康不利,也不宜过多应用镇静药。同时孕妇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与情绪激动;保证充分睡眠和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太咸,每天食盐量不得多于半小匙,防止水肿。

3.要积极治疗引起孕妇高血压的各种疾病,例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现代医学认为,孕妇在怀孕开始不久就出现严重而又顽固的高血压经治疗不能解决问题时,那么就应该采取人工流产等方式终止妊娠。同样道理,如果有高血压的妇女,在高血压没有控制以前,也不适合怀孕。如果孕妇到妊娠中期或后期因为妊娠高血压绵合征造成严重高血压者,有时也需要中止妊娠或采取手术等方式提早分娩,以免发生危险。

二、孕妇血压高怎么控制?

由于很多准妈妈在孕期缺乏锻炼,再加上饮食过于丰富,很容易患上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压是孕期妇女的特有的一种常见疾病,但是如果在怀孕期间出现这种现象,对于孕妈妈们在整个孕期中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胎儿的健康问题。那么,孕妇高血压怎么控制呢?

1.控制热能和体重

孕期能量摄入过高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是妊娠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所以孕期要适当控制食物的量,不是“能吃就好”的无节制进食,应以孕期正常体重增加为标准调整进食量。特别是孕前超重的孕妈味,要尽量少吃或不吃糖果、点心、甜饮料、油炸食品及高脂食品。孕妈咪整个孕期以不超过12公斤为宜。

2.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量

食物脂肪的热能比应控制在25%左右,最高不应超过30%,而且饱和脂肪要减少,相应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即少吃动物性脂肪,而以植物油代之,每天烹饪用油大约20克。这样,不仅能为胎宝贝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还可增加前列腺素合成,有助于消除多余脂肪。

3.防止蛋白质摄入不足

禽类、鱼类蛋白质可调节或降低血压,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保护心血管。因此,多吃鱼类、禽类和大豆类可改善孕期血压。但肾功能异常的孕妈味必须控制蛋白质摄入量,避免增加肾脏负担。

4.保证钙的摄入量

孕妈味要保证每天喝牛奶,牛奶和奶制品含丰富而易吸收的钙质,是补钙的良好食物,以低脂或脱脂的奶制品为宜。研究表明,孕妇增加乳制品的摄入量可减少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孕妈咪还要多吃大豆及大豆制品以及海产品等,大豆及豆制品既是优质蛋白,也是富含钙的食物,每天均应食用。

5.盐的摄取要适度

如果盐摄入过多,容易导致水钠潴留,会使孕妈味血压升高,所以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量。一般建议孕妈咪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少于5克,有助于预防妊娠高血压。酱油也不能摄入过多,6毫升酱油约等于1克盐的量。如果已经习惯了较咸的口味,可用部分含钾盐代替含钠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少盐烹调的口味,还可以用葱、姜、蒜等调味。

总之,妊娠期高血压的危害虽然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认识,坚持自我血压监测,进行科学的饮食管理,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减少不良预后,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的安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