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位于眼球后部,是一层特殊的神经组织,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图像识别和视觉感知。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的眼底疾病,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视网膜脱离可能会导致视觉模糊、黑点或暗影、视野缺失等症状。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临床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为常见。本文将重点介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那什么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如何避免这种严重的眼病?
什么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本身不明原因变薄,变薄的区域容易出现圆孔,或者在玻璃体的牵拉下出现马蹄样的裂孔。液化的玻璃体可以通过裂孔到达视网膜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层之间,引起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发生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下降。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多数人可在疾病初期出现眼前黑影飘动,部分不伴有视力下降。一部分患者存在“闪光感”,这是由于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引起的。大部分病人会出现视野范围内的视物遮挡、黑影,并逐渐扩大。这种视野缺损不会缓解,而且缺损的范围随着时间扩大。部分患者在脱离范围大时,累计黄斑区时可以出现明显的视力急速下降。但是一部分患者,发展缓慢,感觉不到视力下降,只有在遮盖住健侧眼时才发现视力下降。一旦发现以上症状(眼前黑影飘动、闪光感、视物遮挡、显著视力下降),应当尽快到眼科门诊就医,详细检查眼底。
哪些人容易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近视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屈光度越高,风险越大。超过40%的视网膜脱离发生在近视眼。近视眼球比正常眼球长度长,容易在视网膜周边薄弱的地方形成裂孔,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病人在白内障手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约1%~5%。
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后,眼内玻璃体前移,活动度增加,对于周边视网膜产生牵拉,诱发裂孔产生。此外,后发性白内障在进行激光后囊切开后,也有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当眼睛受到外伤时,撞击运动瞬间可使眼球暂时变形,容易产生视网膜锯齿缘离断,此时可以直接发展成锯齿缘裂孔而造成视网膜脱离。
此外,发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也比普通人高。因为玻璃体视网膜的病理性改变多为双侧的,所以建议视网膜脱离患者每半年至一年对侧眼进行眼底检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怎么治疗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致盲率非常高的眼底疾病。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简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可达95%。手术的目的在于封闭裂孔,使脱离的视网膜恢复原位。主要的手术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气体注入或硅油注入术、巩膜外环扎加压术。具体手术方式取决于视网膜脱离的部位、脱离的范围、裂孔位置及裂孔的数量等。视网膜脱离后视力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网膜脱离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有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时间越长,手术难度增加,预后越差。因此,一旦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当尽快住院手术治疗,不要拖延等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如何避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1.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是最重要的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方法之一。定期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任何潜在的问题,并处理或随访可能的风险因素。
2.注意眼部健康:注意保持眼部的健康,例如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经常休息眼睛、避免眼部受伤或剧烈运动等。保持良好的眼球健康能够降低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3.尽早治疗眼病:如果有任何眼部问题或疾病,及早就医并按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一些与视网膜脱离相关的眼部疾病,例如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裂孔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4.注意个人眼健康:保持良好的眼健康习惯,如不揉搓眼睛、注意避免眼部受伤、及时治疗眼部感染等。此外,积极控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维持整体健康,减少眼部疾病的风险。
5.了解个人风险因素:某些人群更容易患上视网膜脱离,如近视者、家族史有视网膜脱离的人、已经发生过一眼的视网膜脱离的人等。了解自己的风险因素有助于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或进行更频繁的眼科检查。总结总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眼病,但通过定期眼科检查、注意眼部健康、及早治疗眼部疾病、保持良好的眼健康习惯以及了解自身的风险因素等措施,可以降低患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如果有任何眼部问题或疑虑,请及时就医咨询眼科专业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