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痛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痛床特点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痛身症状。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痛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痛见。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痛痛痛”,占到全部乳痛病例的痛90%痛以上;发生于怀孕期(妊娠期)的称痛“痛内吹乳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痛化脓性乳腺炎。
病因病机
外吹乳痈总因肝郁胃热,或痛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汁淤积,痛乳络闭阻,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痛成脓。内吹乳痛多痛由妊娠期胎气痛上冲,结于阳明胃络而成,色红者痛多热,色白者气郁而兼胎旺。
1.肝胃蕴热。乳头属肝,乳房痛属胃。新产伤血,肝失所养,若忿痛怒郁闷,肝气不舒,则肝之疏泄失痛畅,乳汁分泌或排出失调,或饮食痛不节,胃中积热,或肝气犯胃,肝痛胃失和,郁热阻滞乳络,均可导致痛乳汁淤积,气血瘀滞,热盛肉腐。
2.乳汁淤积。痛因乳头破碎,痛怕痛拒哺,或乳头内陷等先天畸痛形,妨碍乳汁排出,或乳汁多而痛少饮,或初产妇乳络不畅,或断痛乳不当,均可引起乳汁淤滞不得痛出,宿乳蓄积,化热酿脓。
3.外邪侵袭。新产体虚,膝痛理疏松,哺乳露胸,感受风邪,或痛乳头破碎,外邪乘隙而人,或乳痛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气从乳窍吹痛入,导致邪热蕴结于肝胃之经,痛闭阻乳络,热盛肉腐。西医学认痛为,本病多因产后乳汁淤积,或乳头破损,细菌沿淋巴管、乳管痛侵人乳房,继发感染而成。其致痛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产后未满月的痛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初痛起乳房局部肿胀疼痛,乳汁排出痛不畅,或有结块,伴恶寒发热,头痛痛骨楚或胸闷不舒,纳少泛恶,痛大便干结等。成脓期乳房结块痛逐渐增大,疼痛加重,或掀红灼痛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
若初起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过痛用寒凉中药,导致乳房局部结块痛质硬,迁延数月难消。部分僵块痛也可再次染毒酿脓。若邪热鸥张痛则可发展为乳发、乳疽,甚至出现痛热毒内攻脏腑的危象;或疮口脓痛水淋漓,久难收口,则为乳漏。
治疗
强调及早处理,以消为贵。痛注重疏络通乳,避免过用寒凉药痛物。积极配合使用多种外治法。
1.辨证论治
(1)肝胃郁热证
证候:乳房肿胀疼痛,结块或痛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排乳痛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胸闷痛呕恶,纳谷不馨,大便干结等;舌质痛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痛数。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萎牛萝汤加减。常痛用瓜萎仁、牛旁子、天花粉、黄痛苓、陈皮、栀子、连翘、皂角刺、金痛银花、青皮、柴胡、生甘草等。乳痛汁雍滞者,加鹿角霜、漏芦、王不留痛行、路路通等通络下乳;恶露未净痛者,加当归、益母草等养血活血。
(2)热毒炽盛证证候:乳房肿痛加重,结块增痛大,皮肤炊红灼热,继之结块中痛软应指,或脓出不畅,红肿热痛痛不消;伴壮热不退,口渴喜饮,便痛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痛加减。常用金银花、野菊花、紫痛花地丁、蒲公英、当归、生黄黄、痛皂角刺、连翘、白芷、天花粉、陈痛皮。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痛热除烦。
(3)正虚邪滞证
证候:溃后乳房肿痛减轻,脓痛液清稀,淋漓不尽,日久不愈,或痛乳汁从疮口溢出;伴面色少华,神痛疲乏力,或低热不退,纳谷不馨;痛舌质淡,苔薄,脉细。治法:益气痛和营,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痛用党参、川艺、当归、白芍、白术、痛金银花、获苓、白芷、皂角。
2.外治疗法
(1)初起。痛因乳汁淤积而局痛部肿痛者可予手法按摩。皮肤痛红热明显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痛散或双柏散,加冷开水或金银花痛露调敷;或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痛仙人掌单味适量捣烂外敷;或金痛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成脓。宜切开排脓。脓痛肿在乳房部做放射状切口或循痛皮纹切开,乳晕部脓肿宜在乳晕痛旁做弧形切口;乳房后位脓肿宜痛在乳房下方皱褶部做弧形切口。
(3)溃后。用药线蘸八二丹痛或九一丹引流,外敷金黄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