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烫伤,西医称为烧伤,是由于热力(火焰、灼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疾病,常伤于局部,波及全身,可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平时生活中烧伤和意外灾害屡见不鲜,一般以火烧和汤烫者居多,故又称为水火烫伤。
病因病机
热力直接作用于机体(常常是体表),损伤皮肤,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卫气受损首当其冲,营卫不从,卫失固护,营失镇守,营阴外渗而为水疱、渗出。水疱、渗出过度,加之热邪阳作阳脱而致脱证;火毒内陷,内攻脏腑而致陷证。若不及时救治或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
轻度烧伤的面积较小,一般无全身表现,仅有局部皮肤潮红、肿胀,剧烈灼痛,或有水疤。
重度烧伤面积大,烧伤深,多因火毒炽盛,人于营血,甚至内攻脏腑而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病程一般分为三期:
1.早期(休克期)。往往发生在烧伤后48小时之内,主要由体液大量渗出和剧烈疼痛引起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出现反应性水肿,创面出现水疱、焦痂和大量体液渗出;患者烦躁不安,口踞喜饮,呼吸短促,尿少或恶心呕吐。
2.中期(感染期)。烧伤后热毒炽盛,体表大面积创面存在,全身抵抗力下降,火毒内陷(细菌入侵感染),内攻脏腑。
3.后期(修复期)。邪退正虚,患者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白无华,纳谷不香,腹胀便塘口渴心烦,低热,盗汗,口干少津;舌红或淡红,或舌光无苔,脉细或细弱无力。此期创面基本愈合,深Ⅱ°烧伤愈合后留有轻度痕。Ⅲ°烧伤愈合后产生大量瘢痕或畸形愈合;若创面较大时,如不经植皮,多难愈合,有时可形成顽固性溃疡。
治疗
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目标是尽快消除致伤原因,脱离现场,以及进行挽救生命的救治措施。包括迅速脱离热源,保护受伤部位,维护呼吸道通畅等,送就近医院救治。
小面积轻度烧伤可单用外治法,根据不同烧伤深度创面运用不同剂型中成药处理创面,目前常用中成药有:湿润烧伤膏、京万红烫伤药膏、生肌白玉散等,大面积重度烧伤必须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治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外治在于正确处理烧伤创面,保持创面清洁,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1.火毒伤津证
证候:烧伤后出现壮热烦躁,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舌光无苔,脉洪数或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2.阴伤阳脱证
证候:烧伤后出现神疲倦卧,面色苍白,呼吸气微,表情淡漠,嗜睡,自汗肢冷,体温不高反低,尿少;全身或局部水肿,创面大量液体渗出;舌淡暗苔灰黑,或舌淡嫩无苔,脉微欲绝或虚大无力。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护阴。
方药:四逆汤、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3.火毒内陷证
证候:烧伤后壮热不退,口干唇燥,躁动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焦干起刺,脉弦数。若火毒传心,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若火毒传肺,可见呼吸气粗,鼻翼扇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若火毒传肝,可见黄疽,双目上视,痉挛抽搐;若火毒传脾,可见腹胀便结,便塘黏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有呕血、便血;若火毒传肾,可见浮肿,尿血或尿闭。
治法:清营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
证候:疾病后期,火毒渐退,低热或不发热,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创面肉芽色淡,愈合迟缓;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兼清余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