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痛肿,属内痈范畴。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肠痈之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金匮要略》总结了肠痈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推出了大黄牡丹汤等有效方剂,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应用。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腹痛起始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并拒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
[病因病机]
总由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积热腐肉而成。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痛。
2.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塞遏而成痛。
3.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痛。
4.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痛。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痛肿。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其解剖特点和生理因素密切相关。阑尾是细长而游离的管腔结构,血供为终末动脉,易发生扭曲,异物梗阻压迫而致血运障碍,造成黏膜坏死,细菌人侵而形成炎症。其致病菌多为肠道内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根据阑尾炎发病后的病理改变,又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穿孔性腹膜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临床表现]
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一般可伴有发热,体温在38℃左右,恶心纳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酿脓期若病情发展,渐至化脓,则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挛急,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壮热不退,体温39℃以上,恶心呕吐,纳呆,口渴,便秘或腹泻否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溃脓期腹痛扩展至全腹,腹皮挛急,全腹压痛、反跳痛。伴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壮热自汗,体温39℃至40℃,口干唇燥。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疗]
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主要法则。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能免除手术和并发症带来的痛苦。特殊类型(老人、小儿、妊娠)阑尾炎、炎症反复发作和病情严重者,及时采取手术效果较好。
1.辨证论治
(1)瘀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常用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红藤、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延胡索、甘草等。
(2)湿热证
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常用柴胡、黄、川悚子、延胡索、白芍、生大黄(后下)、积壳、木香、生甘草、蒲公英等。
(3)热毒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常用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黄茂、穿山甲(炒末)、川亨、当归、皂角针等。
外治疗法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还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肛滴,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至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预防与调护]
1.避免饮食不节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驱除肠道内寄生虫,预防肠道感染。
2.对初期、酿脓期肠痈(急性单纯性、轻度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可根据食欲情况给清淡软食或半流食,并发腹膜炎者应根据病情给予流质饮食或禁食。
3.除初期肠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一般应卧床休息,对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应采取有效的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情反复。
4.本病复发率很高。为了防止复发,一般主张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继续坚持服用中药7至14天,可明显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