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常让家长们感到焦虑和不安。本文旨在向大众普及孩子发热的科学知识,帮助家长们了解孩子发热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孩子发热的情况。本文将结合最新指南,为家长们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孩子发热的原因
发热是病菌在对人体侵袭之后,人体为了与病菌对抗,身体会启动防御机制,比如,淋巴细胞、白细胞等。在启动防御机制的过程中,发烧就是其中的一项表现。发热是人体在与病原菌做对抗的生理过程,它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前医学研究表明,发热是一些疾病初期的防御反应,可以使身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致病菌在通常情况下的繁殖温度是37℃,超过37℃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会受到影响,从而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扩散,从而对抵抗致病微生物侵袭人体,使人体尽快恢复健康。
发热的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
发热的分类
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0℃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0~40.9℃为高热;≥41.0℃为超高热;
按发热时间长短分类
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局部症状和体征;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显伴随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
科学应对
1.家庭护理。孩子发热时,家长应首先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症状,如无明显症状,可先进行家庭护理。家庭护理包括: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尽量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用药指导。若孩子出现明显症状,如高热、头痛、喉咙痛等,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给孩子使用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当孩子觉得很不舒服的时候,可以用药。但每个孩子对发热的耐受能力不一样,所以用药的时机也可以不一样。中国最新指南的意见是肛温大于39℃(口温38.5℃)就可以用,或者发热让孩子明显不舒服时也可以用。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还是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热药。退热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但不一定降到正常,吃退热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热给孩子带来的不适。≥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 mg·kg/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 h。≥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 mg·kg/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 h,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不建议两种药同时使用,否则有引起低体温的风险。安乃近、退烧针、药物灌肠、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等,都不适用于孩子。
3.就医建议。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持续高热不退、精神状态差、呼吸困难、抽搐等。在就医过程中,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预防措施
1.定期开窗通风。定期开窗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密度,减少孩子感染的机会。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
2.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A等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等,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家长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及时为孩子接种疫苗。小结孩子发热是常见症状,在孩子发热时,应先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症状,若出现明显症状或持续高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应定期开窗通风、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接种,以降低孩子感染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