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部分可以恢复正常;有少部分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仍遗留下功能障碍。脑梗死后遗症包括失语、构音障碍、肢体偏瘫、智力障碍等。脑梗死发病后半年内,是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
脑梗死肢体偏瘫分哪几级?
脑梗死偏瘫又叫作半身不遂,这是患者身体的一侧不能进行自主运动功能,失去控制,没有知觉。脑梗死肢体偏瘫一般分为0~-5级,共6级,级别越低症状越严重。从0级开始,0级的患者处于完全瘫痪的状态,5级的患者肌张力正常,行动自如,日常生活不受到影响。
脑梗死什么时候开始康复治疗护理?
脑梗死患者出现偏瘫是较为严重的情况,同时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生活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康复锻炼在生命体征平衡后即可开始,一般在6个月内进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包括哪些?
1、体位护理
患者的病情进入平稳期后即可进行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即抗痉挛体位,正确的体位在患者偏瘫后的整个恢复期,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最常见的体位有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
健侧卧位是患者较为舒适的体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患者的身体躯干略为前倾,患侧上肢放于胸前软枕上。患下肢屈曲向前,放于另一支撑枕,下肢的患侧在前,健侧在后。
患者侧卧位是指健侧在上,患侧在下,在患者后背放置软枕,稳因患者身体。患者下肢微屈,做迈步动作,健侧在前,患侧在后。
仰卧位摆放应使床铺平整,头部置于枕上,面部偏向患侧,同时患者肩胛和臀部下垫枕头,使肩胛骨向前伸。
2、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时期不同进行的康复护理,可以直接对患者身体功能康复效果产生影响。主要包括被动按摩、翻身训练、桥式运动、功能位摆放和活动训练等。
被动按摩是指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对患者的患者进行按摩,按摩力度要从轻度开始,缓慢增加力度,并从远心端向近心端过度。频率以每天2-3次为宜,每次持续20-30分钟,尤其注意对肩关节和前臂的按摩。
翻身训练指的是病人保持仰卧的体位,健康一侧的手将患侧的肘部握住,缓慢的将健康一侧的下肢伸到病患一侧下肢的下方,然后缓慢的扭转,由健康一侧的肢体带动病患一侧的肢体完成一次翻身。
桥式运动就是病人采取仰卧的体位,两腿屈膝,脚掌支撑在床面上,双臂自然的放在身体两侧,将臀部慢慢的提高,抬高到一定位置后保持在该位置数秒后,缓慢的将臀部放下,通过该项训练可以提高病人下肢与盆骨的控制力,避免产生压力性损伤。
3、心理护理
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恢复期的卧床和行动不便,面临界较高的经济压力。而且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居多,患者的心理较为脆弱,不能避免的可能会有很多消极情绪的产生。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情绪以及对疾病的康复缺乏信心。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及亲友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多用康复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原理和康复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的信心。
4、并发症的预防
脑梗死偏瘫患者长期卧床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肩关节半脱位、压力性损伤、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等。
预防肩关节脱位,要进行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同时对患者进行转移时,避免拉扯,注意肩关节的保护。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加强对患者皮肤的保护,避免皮肤干燥,防止潮湿,如果患者存在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要及时清洗并涂抹皮肤保护剂。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按时更换体位,卧位每2小时更换1次,坐位必要时每半小时更换1次。
预防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对于完全偏瘫的患者,要按时翻身和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如果有呕吐发生,需要及时处理,防止误吸和窒息;喂餐时抬高患者头部,避免仰卧位进餐,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患者适当多饮水,保持外阴的清洁卫生。
同时,脑梗死患者康复期饮食上应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时,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良好。要按时按量准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