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气管插管的风险与并发症:如何预防和应对
2023-09-15 16:33:25
作者:农必星
作者单位:百色市中医医院

气管插管是一种常用的急救医疗措施,可以帮助维持患者的呼吸通畅,确保充足的氧气供应。然而,气管插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本文将详细介绍气管插管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喉咙不适、牙齿损伤、肺部感染等,并提供预防和应对的方法。本文遵循2023年最新指南,旨在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准确的医疗信息。

一、什么是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有效及最可靠的一种方法,指将一种特制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这一技术能为解除呼吸道梗阻、保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等提供最佳条件。常用于气管内麻醉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1.适应症:各种先天性及后天性上呼吸道梗阻须立即建立可控制的人工气道者;各种原因造成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需要抽吸引流者;各种原因所致心跳呼吸骤停,需要进行人工复苏抢救者;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功能衰竭需要进行人工辅助通气者;各种原因所致的新生儿呼吸困难;外科手术需要气管内麻醉。

2.禁忌证:喉头水肿;急性咽喉炎;喉头黏膜下血肿;颈椎骨折;主动脉瘤压迫;肿瘤侵犯气管壁应禁用或慎用。

3.气管插管的路径及其优缺点:①经鼻气管插管优点:经鼻气管插管固定较好,在护理及进行人工呼吸时,滑动较少;病人咬不到插管,清醒的病人感觉鼻插管较舒适,吞咽动作也较好。缺点:经鼻插管,导管较长并内径较小,造成的死腔就大,管腔也易被分泌物阻塞,同时,也增加了呼吸道的阻力;经鼻插管难度较大,操作费时,紧急情况下不宜使用。②经口气管插管优点:操作简易方便费时少;可避免鼻腔的损伤便于吸痰和换药。缺点:插管不易固定,常因吸引分泌物及护理工作而使原来的位置改变,甚至脱管;导管有被嘴咬之机会以致影响通气;清醒的病人则难以忍受,并影响咀嚼和吞咽;并发症较多。

二、气管插管的风险与并发症

1.呼吸困难。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呼吸困难。这通常是由于插管过程中喉咙受到刺激所致,但这种情况通常会在插管完成后自然消失。

2.喉咙不适。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患者的喉咙可能会受到刺激,导致喉咙疼痛、喉部水肿或声音嘶哑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插管完成后逐渐消失。

3.牙齿损伤。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患者的牙齿可能会受到损伤,尤其是在插管过程中喉咙受到摩擦或刺激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使用口护垫等防护器材来保护患者的牙齿。

4.肺部感染。气管插管可能会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因为插管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呼吸道黏膜,为细菌进入肺部提供途径。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医生通常会采取严格的消毒和感染控制措施。

5.心血管反应。气管插管可能会引起心血管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这些反应通常在插管过程中出现,但会随着患者的适应而逐渐缓解。

三、预防方法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吸入灰尘、烟雾等刺激性物质,有助于降低气道受到刺激的风险。

2.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对于需要使用气管插管等医疗设备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风险和并发症。

3.良好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可以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降低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风险。

4.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医院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消毒、洗手等措施,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四、应对措施

1.就医及时。如果出现喉咙不适、牙齿损伤等疑似气管插管并发症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2.合理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如止痛药、消炎药等,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3.呼吸锻炼。在插管完成后,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呼吸锻炼,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协调性,有助于加速康复。

五、结论

气管插管作为一种常见的抢救方法,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但通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使用医疗设备、保持良好的口腔护理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些风险和并发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呼吸健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接受气管插管治疗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