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也被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是一种急性听力障碍。患者在短时间内(通常为数小时至数天)突然出现听力下降,且至少在两个频率上听力损失超过20分贝。本文将向大众普及突发性耳聋的基本知识。
一、定义及分型
我国指南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将突发性聋分为四型: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1、低频下降型:1000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2、高频下降型:2000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3、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0dBHL。
4、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1dBHL。
二、原因
突发性耳聋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血管病变:突发性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耳部组织缺氧,从而引发听力损失。
2.病毒感染: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可能影响耳部的神经和听觉器官,导致听力下降。
3.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听觉器官,引发听力损失。
4.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突发性耳聋病史的人可能存在遗传倾向,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此病。
三、症状
突发性耳聋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可能伴有以下症状:
1.耳鸣:患者可能会感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耳鸣。、
2.眩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旋转性眩晕,感觉周围环境在旋转。
3.耳部不适:患者可能会感到耳部疼痛、压迫感或堵塞感。
4.部分人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
四、诊断
突发性耳聋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和听力测试。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经历过听力突然下降,并进行听力测试以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其他可能的诊断检查包括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及血液检查等。
五、治疗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应尽早进行,以尽可能减少听力损失。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激素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和神经营养药物等可能有助于改善听力。
2.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增加血氧含量,改善耳部组织的缺氧状态,从而促进听力的恢复。
3.听力康复训练:通过佩戴助听器、语言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适应听力损失,提高生活质量。
4.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听力损失且无法通过药物治疗和听力康复训练改善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预后
根据大数据统计,目前突聋的治疗有效率为70%左右。尽管经过积极的合理治疗,仍有大约30%患者无法恢复听力。
预后与以下因素有关:1.突聋类型:低频下降型预后普遍较好,但容易反复发作。全聋型和高频下降型预后较差。2.听力损失程度越重,预后越差。3.就诊时间越早,预后越好。4.伴有眩晕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除此之外,临床上观察到,情绪不稳定、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也对预后造成一定影响。
七、预防
虽然突发性耳聋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预防: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充足的休息、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降低患病风险。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按时起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焦虑及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2.避免暴露于噪音环境: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应尽量避免。尽量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必须要使用耳机时,也要保持在中低音量的状态,持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3.定期体检:发现有耳鸣、耳痛、头晕等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进一步检查。治疗越早预后越佳,一般一周内就要把治疗药物用上去,一个月为治疗窗口期。因此,一旦确诊为突发性耳聋,一定要积极治疗,以免留下后遗症。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与突发性耳聋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总之,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急性听力障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暴露于噪音环境,定期体检,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以降低患病风险。若出现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