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便秘的危害与预防
2023-08-23 15:08:03
作者:玉芳莉
作者单位:广西横州市人民医院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大部分人都受到过便秘的困扰。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便秘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便秘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便秘者大便时十分痛苦,长期便秘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危及生命,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便秘呢?

便秘是指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久,所含水分降低,变干变硬,不易排出的症状。具体诊断标准是:①排便次数减少;②排便困难或有排不尽感;③粪便干结坚硬。若1-3项具备其中1项或组合即可诊断为便秘。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d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即为便秘。

一、便秘的原因

便秘,通常是由于粪便在消化道中移动太慢,或无法从直肠中有效清除,导致粪便脱水,变硬和干燥,从而引发。慢性便秘有许多可能的原因,一般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可能与直肠肛门病变等器质性病变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排便功能紊乱等功能性因素有关,或者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便秘根据有无脏器器质性病变因素,可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

器质性便秘的病因主要包括:

①结肠肛门疾病:先天性巨结肠等先天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外伤或肿瘤等导致的长江狭窄,直肠内折叠等导致的出口梗阻,以及痔疮,肛裂等肛管及肛周疾病等。

②肠外疾病,如腹腔内肿瘤、肛周脓肿、痔疮等引起大便排出通道受阻。

③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的肠麻痹。

功能性便秘,指无明确脏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主要包括:

①长期卧床、静坐、缺少活动,主见于瘫痪、心脑血管病人、产妇、及IT白领等。

②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偏爱吃蛋白含量高和辛辣的食物,高蛋白食物在肠道中运行速度是最慢的,并且能产生很多有害气体。进食过于精细,食物中膳食纤维的含量过少,喝水少,使食物残渣缺少对肠道的有效刺激,在肠道内停留过久而形成便秘。主见于老人和减肥者。老年人身体机能低下,胃肠运动能力同样降低,加上肛周肌肉力量下降,因此多数老人都有便秘。很多女孩子为了苗条,忌食含脂肪的食物,但适量的脂肪摄入对人体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脂肪摄入过少也会造成便秘。

③药物因素。引起便秘的药物很多,主要有胃肠解痉药、制酸剂、抗哮喘药、降血压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抗精神病药、抗过敏药、阿片类、抗肿瘤药,其中抗肿瘤药和阿片类止痛药物最为常见。

④精神因素:主见于精神压力大,受过精神创伤,或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精神衰弱者。

二、便秘的危害

1.会导致肛肠类疾病。便秘患者一般大便干燥使排便困难,会导致痔疮,直肠炎等肛肠疾病的发生。

2.便秘会影响人的面色。尤其是那些长期便秘的人群,他们的面色晦暗,而且还会出现痘痘,黄褐斑等,这就是由于便秘导致肝脏负担加重,毒素不能被及时排出体外,使内分泌系统受到影响造成的。

3.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大便不能被及时排出去,导致有害物质在体内堆积,会影响胃肠的神经功能,引发食欲不振,腹胀等现象的发生。

4.影响大脑正常功能。还是由于便秘,毒素在体内排不出去,有毒物质会进入神经系统,影响大脑正常功能,使人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的现象。

5.引发结肠癌的发生。粪便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若是不断被肠道吸收可能会致癌。

6.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短期便秘或是长期便秘,对心脑血管病人都是一个致命的危险因素,在大便时使腹压持续长时间增高,减少了回心血量,同时使颅内压持续增高,极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及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从而危及患者生命。

三、如何预防便秘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多饮水,不要渴了才喝水;避免久卧久坐;中青年人可以快步走、跑步、游泳;老年人可以打太极拳、散步;长期卧床病人,自己可以多做收腹、提肛活动,家人可一日多次给予腹部按摩(以按顺时针按摩为佳)。

2.合理膳食,调整饮食结构。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促进排便。水果类如火龙果、梨、苹果、香蕉等,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肠道健康,保持顺畅的排便。但每个人的体质和需求不同,在选择水果时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早起或餐后或晚间固定时间排便,形成条件反射,即使没有便意也要定时如厕。不要经常靠吃泻药解决便秘,这样会对肠道造成很大的刺激。

4.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必要时可短期休假,缓解工作压力。

5.明确长期服药出现便秘者,及时与医师沟通,在医师指导下,调换替代药物,减少便秘的发生。

6.长期便秘且无明显原因突发便秘的,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除外器质性病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