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顺产你必须知道的事
2023-08-22 09:37:54
作者:吴芬芬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小生命的降临,给家庭带来无限的期待和喜悦,但在分娩时孕妈妈常常会纠结选择顺产还是剖宫产。在绝大多数的家庭里,认为顺产的好处要大于剖宫产,且多数孕妈妈会在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顺产,因为顺产可以使产妇在产后两小时进行下床活动,比剖宫产更快下床活动,同时产后孕妈妈的恢复更快。对于新生儿来说,顺产使宝宝从产道出来,锻炼宝宝的肺功能,同时顺产的宝宝神经和感觉系统的发育也更好,因此,医生会在孕妈妈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孕妈妈选择顺产。但并不是所有的孕妈妈都适合进行顺产,那么当孕妈妈被产前评估可顺产时,孕妈妈需要知道哪些事?下面我们将顺产你必须知道的事作简单的科普介绍。

顺产对妈妈的好处

1.子宫复原:顺产能够促进孕妈妈分娩后的子宫复原,主要是因为分娩时出现的镇痛使孕妈妈的子宫下段变薄,上段变厚,宫口扩张,使孕妈妈产后的子宫收缩力更强,利于产后恶露的排出。

2.自然恢复:顺产是自然分娩方式,没有手术切口,减少了术后的疼痛和伤口恢复的时间。通常,妈妈可以在几周内恢复正常活动。

3.促进宝宝免疫系统发育:顺产时,宝宝会通过产道接触到妈妈的阴道菌群,这有助于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和菌群平衡。

4.促进母婴情感联系:顺产过程中,妈妈和宝宝会经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这有助于建立母婴的情感联系和亲子关系。

5.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剖宫产,顺产通常需要较短的住院时间,这可以减少住院费用和恢复期间的不便。

6.改善心理状态:对于许多妈妈来说,通过自然分娩方式迎接宝宝的到来,可以给予她们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

顺产对宝宝的好处

1.促进肺部发育:通过产道顺利出生,宝宝的胸腔会受到压力,有助于排出肺部液体,促进肺部的发育和适应呼吸。

2.有益于免疫系统发育:顺产时,宝宝会经过妈妈的阴道,接触到妈妈的阴道菌群。这些菌群对于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和菌群平衡非常重要。

3.促进消化系统发育:顺产过程中,宝宝会吞咽妈妈的阴道分泌物和产道中的细菌,这有助于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和菌群建立。

4.促进大脑发育:顺产过程中,宝宝会经历一种特殊的生理和情感刺激,这有助于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和神经连接。

5.改善母婴情感联系:顺产过程中,妈妈和宝宝会经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这有助于建立母婴的情感联系和亲子关系。

6.降低呼吸道疾病风险:研究表明,通过顺产方式出生的宝宝相对于剖宫产宝宝来说,患上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的风险较低。

顺产的产程

1.第一产程,保存体力:第一产程是子宫扩张期,是指从规律宫缩开始至宫颈口开全10厘米的时期,是整个分娩过程中用时最久的一个产程。切忌因为疼痛大喊大叫。要保持镇定,保存体力,阵痛不剧烈时,吃些食物,睡一觉,养精蓄锐。

2.第二产程,科学用力:第二产程是胎儿娩出期,从宫颈口开全至胎儿娩出。一般情况下,没有进行硬膜外麻醉的孕妈妈,顺产最长不超过2小时,经产妇不超过1小时;如果有麻醉的话,可能会久一点。孕期的时候建议孕妈妈在孕妇学校向专业老师学习凯格尔运动+拉玛泽呼吸法,孕中期胎儿稳定,身体没有什么不适就可以做凯格尔运动,帮助增强盆底肌肌力,加速分娩过程,配合拉玛泽呼吸法调整分娩的用力,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身体以及为顺产做准备,强度中等偏上,完全够用,不需要再做额外的训练了。分娩时屈膝仰卧,两腿分开,双手拉住产床两旁扶手。阵痛开始时吸足气憋住,然后像解大便一样向下用力。用劲时不要叫喊乱动。换气时,不要用嘴大口呼吸,而应该只轻轻用鼻孔呼吸。胎儿头娩出时,助产士会告诉产妇张口频频哈气。因为如果用力过猛,胎儿娩出过快,会造成产妇会阴裂伤,胎儿也有可能发生头皮血肿或脑水肿。

3.第三产程,再次用力:第三产程是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子宫收缩促进胎盘从子宫壁剥落并移向宫口,产妇只需再次用力,胎盘就会顺利脱出。一般用时为5~15分钟,不超过30分钟,如果宫缩乏力,时间太久胎盘仍不能自行娩出,则需适当加强宫缩促进胎盘剥离,并由助产士协助胎盘娩出,如果胎盘未能自行剥离,则由有经验的医师行手取胎盘术,以减少大出血的风险。此外,如果生产过程中有进行外阴切开术,这个时候伤口也需要进行缝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