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胎儿窘迫早知道及时产检很重要
2023-08-29 09:53:40
作者:班素梅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新生命的降临代表的是生命与文明的延续,人类的伟大之处除了创新之外,在于能够创造生命,在这一点上,女性尤其伟大。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一过程无论是对孕妇还是胎儿,都是一个“凶险”的过程,常常会发生一些突发性的情况,较为危险的是胎儿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的胎儿窘迫。

临床医学将胎儿窘迫视作综合症状,简单来说就是胎儿在孕妇子宫内发生缺氧的征象,一旦发生胎儿窘迫,会有很大可能危及胎儿的健康,甚至是生命。

作为一名急诊妇产科工作人员,在平时所接触的工作内容中有很多孕妇存在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胎儿窘迫等情况,为避免孕妇对胎儿窘迫不了解而发生延误胎儿窘迫及时处理的情况,下面为大家针对胎儿窘迫进行科普。

一、何为胎儿窘迫?

临床上来讲,胎儿窘迫是属于一种综合症状,其主要指的是胎儿在孕妇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通常急性胎儿窘迫多发生在分娩期,慢性胎儿窘迫常发生在妊娠晚期,但在临产后常表现为急性胎儿窘迫。

二、什么原因导致胎儿窘迫?

引起胎儿窘迫的原因很多,而且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母体因素、胎儿因素、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药物因素等等。

孕妇母体因素中,如果母体血液含氧量不足,轻度缺氧对母体产生影响并不明显,但胎儿方面的影响就比较严重。例如母体红细胞携氧量不足,如重度贫血、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慢性肺功能不全、哮喘反复发作等,会导致母体血液含氧量不足引起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肾炎和糖尿病、过期妊娠等,会引起子宫微小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子宫胎盘血液灌注不足而引起胎儿窘迫。另外,如果孕妇发生急性失血,如产前出血性疾病或受到创伤,都会引发胎儿窘迫。

胎儿因素则大多与胎儿发育有关,比如胎儿心血管系统功能发育障碍,例如存在比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胎儿畸形、母儿血型不合、胎儿宫内感染、颅内出血及颅脑损伤等,导致胎儿运输及利用氧能力下降,有很大概率引起胎儿窘迫。

脐带、胎盘等因素,脐带和胎盘是母体和胎儿之间进行氧气、营养物质传输的通道,如果脐带、胎盘出现功能障碍,胎儿无法及时获取所需的氧及营养,如脐带血运受阻或者胎盘功能低下、胎盘灌注不足等,就容易引起胎儿窘迫。

药物因素,主要是孕妇临产时缩宫素使用不当,造成过强及不协调宫缩而导致子宫胎盘灌注不足、母胎间血氧运输及交换障碍,或应用麻醉药及镇静药过度,抑制呼吸,均可导致胎儿窘迫。

三、胎儿窘迫都有哪些表现?

一般来讲,发生胎儿窘迫主要表现为胎动异常、胎心率异常及胎儿脐血流异常等。

第一,胎动异常。胎动是反映胎儿生命活动的主要指标之一,胎动减少是胎儿缺氧的重要表现,应予警惕。缺氧初期一般表现为胎动频繁,继而减弱及次数减少,进而胎动消失。当自觉胎动异常时,需要及时就医。

第二,胎心率异常。正常胎心率是每分钟110~160次。产前电子胎心监护NST异常提示有胎儿缺氧可能,产时胎心率变化是急性胎儿窘迫的重要征象。产时应进行连续电子胎心监护,当出现胎心率基线无变异并且反复出现晚期减速或变异减速或胎心过缓时,提示胎儿缺氧严重。

第三,胎儿多普勒超声血流异常。胎儿生长受限的胎儿脐动脉多普勒血流可表现为S/D比值升高,提示有胎盘灌注不足,若出现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或倒置和静脉导管反向a波,提示随时有胎死宫内的危险。

四、怎样监测可避免出现胎儿窘迫?

预防胎儿窘迫,建议定期产前检查,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需加强产前检查,这样可及时发现母亲或胎儿的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及治疗方案,改善胎儿缺氧状态。加强胎儿监护,注意胎动变化,是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可能的关键,毕竟无法每天进行产检,居家期间就需要依靠孕妇自己坚持进行胎动记录,及时发现胎动异常,判断是否出现胎儿窘迫可能。胎动一般在下午和夜间较为活跃,一般建议30~32周开始数胎动,若胎动≥10次/2小时为正常,如果胎动<10次/2小时或较往常少50%提示有胎儿缺氧可能。如果本来胎动比较活泼频繁的胎儿突然安静下来,或者原本比较安静的胎儿突然表现出躁动、活泼好动,就存在一定概率的异常,有很大可能是缺氧的表现。另外,有条件可考虑使用远程胎监仪,能够实现居家监听胎儿的胎心率,一般正常的胎儿胎心率是110~160次/分,胎动后可高于160次/分,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如果胎儿平静时胎心低于或者高于正常范围,就有可能是因胎儿宫内缺氧而出现胎心率的异常,此时需及时就诊,做进一步诊断。综上,胎儿窘迫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必须及时就医,针对病因采取果断措施。作为孕妇,在怀孕期间必须时刻关注胎动变化,胎动异常就需要及时就医排查,定期产检也是预防胎儿窘迫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保证胎儿生命安全,要注意尽早发现可能出现胎儿窘迫的情况。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