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当体内铁缺乏时,红细胞的生成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就会受影响,进而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贫血类型中常见的一种,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多发于发展中国家和钩虫病流行地区,其发病的高危人群为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素食者等。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肤色苍白、乏力、困倦、头晕、心悸等。特殊临床表现有口腔炎、吞咽障碍、异食癖、反甲,小儿神经系统异常或智力发育迟缓等。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包括:
1.体内铁摄入量少而需要量增加,如:(1)婴幼儿营养摄入不足;(2)青少年偏食而营养不均衡;(3)女性妊娠和哺乳期;(4)女性每月月经量过多。
2.对铁的吸收障碍。
3.患有可致慢性失血疾病而导致体内铁丢失过多,如胃肠溃疡、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肠道寄生虫感染、痔疮等疾病导致患者慢性失血。
4.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原则:补充铁剂、祛除病因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补充足量的铁剂,而恢复体内正常的铁含量。然而补铁对症治疗虽然可以缓解贫血症状,但找出病因才可以根治以防止贫血复发。去除引起体内缺铁的病因包括:如对因为营养摄入不足而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可改变膳食,提高对铁的摄入量;女性每月月经过多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经过饮食和药物调理月经,减少铁的流失;有寄生虫感染者应使用驱虫药进行治疗等。药物治疗方案缺铁性贫血严重者需经过药物治疗。其补铁药物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和多糖铁复合物等铁的口服和注射制剂。口服铁剂与注射铁剂相比,首选口服剂型,如硫酸亚铁(一次0.3g,一日3次)、或右旋糖酐铁(一次50mg,一日2~3次)、或多糖铁复合物(1次150mg~300mg,一日1次)等,以上药物用量为成人常用量。那怎样才能知道口服铁剂后有效呢?我们口服铁剂后有效首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增多,服药后5~10天达到高峰,14天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口服铁制剂的服用疗程为: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4~6个月,等储铁指标达到正常值后停药。口服铁剂会引起胃肠道不适,餐后服用会减小胃肠道反应。若口服铁剂后严重胃肠道反应者、口服铁剂而不能被吸收者(如有萎缩性胃炎、脂肪泻等胃肠道疾病而吸收障碍者)、口服铁剂可能使原发病更严重者(如溃疡性或局限性肠炎)、难控制的慢性出血等,可用肌内注射补充体内铁剂。但缺铁患者在注射铁剂前,必须先把一个疗程应补铁的总剂量计算好。如常用的右旋糖酐铁注射铁剂,首次注射前,要先用0.5ml药液作为试验剂量,1小时后若没有出现过敏反应,再给足量的铁剂治疗,第一天给50mg,以后每天或隔天给100mg,直到体内铁达到铁总需量。肌内注射铁剂时应进行深部肌肉注射,在注射完总量后就应停用。因为肌肉注射铁剂易引起注射部位疼痛,当药液渗出可使局部皮肤变黑。有的病人有过敏反应的,不能擅自用药,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严格掌握铁剂适应证和禁忌证。当人体肌肉损伤、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者需要补充大剂量铁时,可通过静脉途径给药,静脉推注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的速度为每分钟小于50mg。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建议一日最大剂量为100mg。按总剂量给药通常会出现面红、发热、肌痛等不适症状。
补充铁剂的注意事项
1.妊娠女性在妊娠中、后期铁摄入量减少,需要量增加,在此期间补充铁剂最为适宜。婴儿要避免肌内注射铁剂。
2.口服铁剂主要不良反应为刺激胃肠道,会引起腹部不适、腹痛等,所以宜在饭后服用;另外口服铁剂可以使肠蠕动变慢,会出现便秘、排黑便等现象。
3.口服铁剂与碳酸氢钠、含鞣酸的制酸药物或碳酸饮料等一起服用时,易生成沉淀而影响铁的吸收。食用乳类、谷类、饮用浓茶等可抑制铁剂的吸收,而鱼肉类、维生素C等肉食和药物可加强铁剂吸收,但也容易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