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多汗怎么办
2023-09-05 19:42:58
作者:韦万花
作者单位:都安瑶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常较成人多。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汗腺发育尚未完善,故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出汗较少。身体某些部位如手掌、足底、腋下、会阴等处局部多汗常为生理性。高温、衣被过多、进食、活动等情况下的多汗,也常为生理性;而安静、睡眠等情况下的多汗为病理性。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出汗多少个体差异较大,常与遗传素质有关。多汗是小儿的常见临床症状,必须细心鉴别生理性或病理性,若为病理性则应仔细查明原因。另一方面,为皮肤少汗,见于鱼鳞病及托吡酯反应等。

一、病因

(一)生理性如炎热、衣被过多、活动、刺激性食物、紧张、恐惧等。

(二)病理性很多疾病可致多汗,常见的有以下六类:

1.营养缺乏和代谢性疾病如活动性佝偻病、营养不良II~III度、维生素C缺乏症、低血糖、糖尿病、尿毒症等。

2.感染性疾病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脊髓灰质炎前驱期、肺炎、结核病、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布氏杆菌病、伤寒、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等。

3.风湿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活动期、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神经精神和内分泌疾病如疼痛、脑损伤、脊髓损伤、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药物和中毒如毛果芸香碱类(pilo-carpine)、解热镇痛药、抗组胺类、麻黄碱、铅、砷、无机磷以及有机磷中毒等均可引起多汗。

二、诊断

多汗是小儿的常见症状,必须查明原因,区别属生理情况或疾病所致,以免延误诊断,及时给予正确治疗。

(一)一般表现生理性多汗常有明确原因可查,去除其原因,多汗则消失,且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疾病表现。

(二)多汗出现的时间如活动性佝偻病多为晚上入睡后多汗,深睡后汗逐渐减少;通宵多汗(盗汗,night sweat)多见于结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空腹时多汗应注意低血糖;进食时多汗多为生理性或体质性,平卧位或蹲下突然起立时多汗可有晕厥。

(三)多汗的伴随症状多汗伴枕秃和颅骨软化、方额、肋骨串珠等骨骼改变者是为佝偻病;多汗伴低热、食欲减退、瘦等表现者,应怀疑结核病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多汗伴骨关节游走性肿痛和心率增快等症状者,应注意风湿热。

(四)年龄与多汗如婴幼儿多汗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年长儿多汗应特别注意结核病、风湿病和寄生虫感染。

(五)多汗的部位感染性疾病、风湿热、低血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所致多汗为全身性;单侧多汗应注意对侧脑肿瘤、脑出血、脑炎等颅内病变;下半身多汗或一个肢体多汗常为横断性脊髓灰质炎等;手、足掌面多汗可能为体质性;头部多汗多见于佝偻病或正常小儿。有的人全身出汗较一般人多,有的冬天进食时头面明显汗多,特别是鼻尖可见"汗珠",有的手足汗明显多,紧张或书写时可见手掌滴下"汗珠",但无任何其他症状,经检查能排除有关疾病者,则为体质性,可能有家族倾向。

三、鉴别诊断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过去主要是3岁以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由于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佝偻病过去主要是3岁以下维生素D缺乏谢障碍引起,初期症状可于3个月左右出现,如多汗、烦躁、睡不安宁、夜间惊啼、枕秃等。

(二)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多汗神经系统病变部位不同,多汗的部位也不同,查明多汗的部位有时有定位意义。大脑半球或一侧大脑皮质下有病变时,为病灶对侧偏身型多汗,如脑血管病变后遗症;脑桥或延髓等脑干有病变时,病灶对侧则出现瘫痪或感觉障碍和多汗,如脊髓灰质炎、脊髓肿瘤或外伤等;面部多汗可能为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同时伴有瞳孔扩大、眼球突出等体征;颊部局限性多汗提示颢神经受损,可下多汗提示鼓索支神经受损。

四、治疗原则

1.除去病因,治疗原发病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2.加强护理,勤洗澡、勤换衣被、保持皮肤皱褶部位干燥,避免感染。

3.若系非病理性多汗,应作好宣传解释工作,必要时给予镇静剂等对症治疗。或加用中药(例如龙牡壮骨冲剂)。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