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农村冬季取暖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2023-09-22 20:34:36
作者:张寒梅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所以人们通常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一氧化碳往往会被称为“无声杀手”。当人们暴露在一氧化碳中,会出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一定会立即出现,而且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严重情况下,人可能会昏迷甚至死亡,但人们也可能无法感受到这些症状。因此,在使用燃气设备或烤炉等容易产生一氧化碳的活动时,务必要进行通风和安全措施。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是什么

“一氧化碳中毒”,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煤气中毒”,是由于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导致血液供给全身的氧气量不足,引起与窒息相同的症状,从而危及生命的严重病症。在寒冷的冬季,必须经常提醒大家警惕。

如何避免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故开始中毒往往不易察觉,这是首先要注意的。煤炉、木炭炉这些不带烟囱的简易采暖设备,燃烧烟气直接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的空气卫生,比较容易引起中毒,所以最好要安装排气烟囱,将废烟排出室外。

如果没有条件安装烟囱,那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取暖时,炉门不要关得太小,以免炉内通风不良,煤炭不完全燃烧而产生一氧化碳,引起中毒;加煤以后,不要立即将炉子移入室内,因这时炉内温度骤然下降,造成不完全燃烧,而且煤内挥发物质大量逸出,更容易发生炉内供氧不足而产生一氧化碳,另外,煤中常含有硫,燃烧时可变成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硫气体;若在卧室采暖,除注意上述诸点外,还只能在睡觉前的短时间把炉子放进房内烘热一下房间,并随时注意打开门窗以适当通风,千万不能在睡着后仍将炉子留在卧室内。

红外线取暖器首先选购取暖器要讲究。各种红外线取暖器适用于不同的可燃气体,根据不同的可燃气体,其取暖器的设计尺寸都不同,购买时必须问清楚。目前市场上有些取暖器未经认真设计并取得卫生部门的鉴定认可,质量不合格。有的烧不红,有的回火,有的火苗很长,有的发出刺耳的声音,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燃烧状态,极易产生一氧化碳。近年来因使用这种不合格的红外线取暖器,引起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

当然,采用合格的取暖器,也要注意安全,比如:取暖时间不要过长,因取暖器温度高,耗气量大,所需助燃的空气地多,时间长了,会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红外线取暖器燃烧过程中会生成对人体有害的氮氧化物,所以更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如果洗澡时要用红外线取暖器采暖,最好是在洗澡前,先把浴室加温至可用时即将取暖器移出。因一般家庭的浴室空间很小,如果再紧闭门窗,不注意通风,时间一长,室内空气的含氧量将快速减少,很容易发生危险。

一氧化碳中毒的表现

1.轻型中毒。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2.中型中毒。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3.重型中毒。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之后应该怎么做

当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后,应尽快将患者从中毒环境脱离,转移到通风处,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扣、裤带,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呼吸新鲜空气,并注意保暖。同时呼叫救护车,随时准备送往有高压氧仓的医院抢救。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如中毒者呼吸微弱或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脏复苏。转运途中应坚持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一氧化碳的比重较空气略小,救助者进入和撤离现场时,低位匍匐行动更安全;进入现场后,应迅速通风,并切断煤气来源,如关闭煤气开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