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婴儿异物气道梗阻如何正确施救?
2023-09-22 20:36:36
作者:张寒梅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婴儿的窒息死亡主要由异物气道梗阻引起,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0-14岁婴儿的首要死亡原因是意外伤害,而异物气道梗阻则是导致婴儿窒息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迅速且准确地解决婴儿的异物气道梗阻,那么可能会挽救婴儿们的生命。

异物气道梗阻概述

异物气道梗阻通常是由于食物或其婴儿物品卡住了气道(喉咙或气管)。这些物品可能会阻碍气道,从而阻碍空气流入肺部。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婴儿、老年人和年轻人中。

异物气道梗阻的识别

如果1岁以下的婴儿出现了异物气道梗阻,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请牢记以下五个关键点:强烈的咳嗽、有反应的呕吐、嗓子发干、呼吸不畅、脸部呈现出深紫色。

婴儿异物气道梗阻施救方法

1.引导婴儿进行咳嗽和大声呼喊。咳嗽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只要婴儿愿意进行咳嗽和大声呼喊,那么就允许婴儿/她持续,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排除不适的气体。

2.拍背法。请让婴儿的脸部向下,使其头部低于胸部,然后伸展一只手,用前臂支撑婴儿,用手托住婴儿的头部和下巴,以保护颈部,防止对喉咙造成压力,并确保婴儿的头部比身体更低。在婴儿的背部两侧,用手掌根部轻轻拍打5次,直到所有的异物都被清除。

3.胸外心脏按压。请把婴儿的脸部向上,伸出一只手,让前臂支持着婴儿,然后用手掌托住婴儿的后脑和颈部。记得,婴儿的头部应该比身体更低。然后,用两个手指在胸骨下面,也就是两个乳头的中间位置,用力快速地按压5次,直到所有的异物都被清除。

4.拍背+胸外心脏按压。首先做5次后背的按摩,然后做5次胸前的撞击。把小孩的脸放在地上,让婴儿的头部低于胸部,然后伸出一只手,用前臂来支撑婴儿,用手来保护婴儿的头部和下巴,以此来保护婴儿的颈部,防止对婴儿的喉咙造成压迫。使用双手的大拇指在婴儿的背部两侧的肩膀处进行5次的轻轻敲击,接着,把婴儿转向另一侧,保持双手的前臂稳定地支持着婴儿,双手的大拇指紧紧地抓住婴儿的大脑和脖子,同时,使两个手指紧贴着胸骨以及两个乳房的中心线,迅猛地进行5次的挤压。一遍又一遍地执行之前的步骤,直到所有的气道梗阻异物都被移走。

5.在婴儿失去意识的情况下,应当立刻实施心肺复苏。轻轻抬起婴儿的下巴,让头部向后倾斜,打开呼吸道,抓住婴儿的鼻子,用救援者的嘴唇包裹住婴儿的嘴,吹出两口气,稍作停顿,然后再吹,重复这个过程。一次吹气,保持一秒钟,观察到婴儿的胸部上升,两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请注意:如果婴儿太小,无需用手捏住婴儿的鼻子,而是用救援者的嘴包裹住婴儿的嘴和鼻子。当你启动心肺复苏操作时,请使用手机联系120,并将其设置为免提模式,然后取出自动体外除额器。我们将采取30:2的比例进行多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进行心肺复苏。在执行了30次胸外按摩之后,打开了呼吸道,并进行了两次人工呼吸。请确认婴儿的口腔状况,若发现口内存在异物,请立即移除。予以2次人工呼吸。持续执行心肺复苏,并在完成每一次胸外按压之后,对异物气道梗阻婴儿的口腔进行检查,直到异物气道梗阻婴儿开始活动、发出哭声、说话、眨眼或做出其婴儿反应。

6.依照以下步骤协助那些气道严重阻塞且无反应的婴儿或婴儿:大声呼喊寻求帮助;请确保婴儿处于一个平稳且平整的环境中,然后启动心肺复苏;假设有人前来援助,同时拥有一部手机供其使用,请拨打120,获取自动体外除颤装置和针对性的救治:

7.关于最终几个重要的提示:要尽早、尽快地察觉到气道内的异物阻塞症状,并立即进行评估,避免在拨打120之后就停止任何操作。执行腹部挤压时,必须精确定位,避免将手置于胸骨的剑突或肋缘之下。

8.防止气道内异物阻塞的关键在于:例如,把食物切成细长的片段,并且慢慢地全部吞下去。当你在家进行个人急救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际的动作上,而是应该寻求专业的急救教育机构进行婴幼儿的急救模仿实践。

总之,对婴儿的身体状况持续关注,并努力避免气道异物阻塞,这才是最基础的策略。若发生严重的气道异物阻塞,务必立即联系120,然后进行紧急救援。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