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剂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栝萎根膏,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流传至今的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记载的 “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膏方注重整体调理,既辨体质又辨证,适用范围广泛;药力和缓,稳定持久,具有扶正驱邪,抗衰延年等作用,多用于固本强体,防止疾病发生,为防病治病之上品。
膏方按照药物的性质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即饮片、胶类、糖或代糖类。饮片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需辨证施治,个体化给药。胶类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如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肺,鹿角胶温肾助阳、生精补髓、活血散结等;糖类或代糖类主要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补中缓急。
服用膏方一年四季均可。对于急需调补的病人,可以根据四时季节变化的特点选方用药,随时进补。膏方具有补虚和治病两大特点,一些春夏易发之病,如哮喘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春夏就不易发作,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中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有“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冬令进补,来春打虎”的说法。《素问直解》有“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的说法。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民间有“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之说,因此,选择冬令进补是传统医学“天人相应”观的具体应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天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其他季节强,生理机能的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 ; 冬季人体在经历了春夏秋三季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有所偏衰,此时如能适时进补,既可以及时补充人体的气血津液,抵御严寒的侵袭,又可使来年少生病或不生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冬天是封藏的季节,滋补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
临床上膏方的具体服法,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二是考虑病人的体质、应时的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束。
如何服用膏方呢?膏方可冲服,亦可含服。冲服即取适量膏滋,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入搅匀,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天等滋腻药较多,且配药中胶类剂量又较大,则膏药黏稠较难烊化,应该用开水炖烊后再服。含服即亦称“含化”。将膏滋含在口中,让药慢慢在口中溶化,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服药剂量的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体质强弱等情况而决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 1 匙为准(约 15 ~ 20 克)。一般膏方服用每天一次,第一周每日服用一小匙(从少量起,逐渐增加),用温开水冲服,早餐后一小时服用为佳。服用一周后无明显不适,从第二周开始可增量至每日一匙。药物分有毒无毒、峻烈缓和的不同。一般性质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毒性、药效峻烈的药物不宜使用,如确需使用,用量宜小,并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中毒或耗伤正气。肝肾毒性的药物也应减量使用。轻病、慢性病,剂量不必过重;重病、急性病,用量可适当增加。因为病轻药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药力不足,往往贻误病情。患者体质的强弱,性别的不同,在剂量上也应有差别。老年人的用药量应少于壮年;
体质强的用量,可重于体质弱的病人;妇女用药量,一般应少于男子,而且妇女在经期、孕期及产后,又应少于平时,但主要仍须从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虑。
膏方滋腻,服用膏方期间如果出现感冒、发热、咳嗽或急性腹泻腹痛等应暂停服用。如果出现咽喉疼痛、胃口不好等,可以暂停服用,可再请医生先开几贴“开路方”,待症状缓解后可以从少量开始服用。“开路方”其涵义一般是祛除阻滞中焦的湿浊,一般用药为姜半夏、陈皮、茯苓、豆蔻等,使湿祛脾胃运化功能强健。四时调补,夏天消耗大,胃纳差,用藿香、荷叶、薄荷、佩兰、扁豆等清暑祛湿 ; 长夏湿盛,苔厚浊,进食无味,大便溏泄,用苍术、厚朴、茯苓、薏苡仁等袪湿化浊,都有袪湿开胃的作用,是健脾胃的有效做法。